•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閃亮的名字,絢麗的青春——記2019年“最美高校輔導員”“最美大學生”(上)

2019-06-13 21:18: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6月13日電 題:閃亮的名字,絢麗的青春——記2019年“最美高校輔導員”“最美大學生”(上)

  新華社記者孫少龍、胡浩

  把夢想融合,去未來的大潮中搏擊。是青春,帶來無限遠方。

  新中國成立70週年,恰五四運動百年。為切實引領青年開拓創新、奮發有為,中宣部、教育部首次從歷屆在崗的“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和在讀的“大學生年度人物”中,評選出10名“最美高校輔導員”和10名“最美大學生”。

  他們的故事,激勵著新時代中國青年,以全新姿態擁抱夢想,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上接續奮鬥。

  以青春之熱血,成祖國之強大

  劉強,來自東北師範大學。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劉強家裏條件並不好,在老師們的幫助下,他順利完成學業,考上了東北師範大學。手握通知書的劉強下定決心,一定要成為一名好老師,盡己之能,回饋社會。

  博觀約取,厚積薄發。鍾情于講好思政課的劉強獲得了全國高校學生講思政課大賽的多個獎項。他還創建了大學生宣講思政課的平臺,影響帶動了近萬名大學生投入研學思政、自學自講的隊伍中,點燃了青年大學生“學習新思想、建功新時代”的熱情。

  阿斯哈爾努爾太,來自南開大學。

  他用另外一種形式釋放著自己的青春活力——投筆從戎。

  2017年,阿斯哈爾遞交了入伍申請表。入伍後的他心中攢著一股勁兒:體能比賽要拔得頭籌,日常生活也要第一個起床、第一個疊好被子、第一個站隊。最終,這個普通的大學生,蛻變成為一名優秀的特戰隊員。

  王紹鑫,來自北京大學。馬天琛,來自電子科技大學。

  在他們看來,青春的熱血亦是創業的激情。

  王紹鑫,博士攻讀能源與資源工程專業,他致力於把廢渣變成高附加值的多孔陶瓷,用以治理大氣污染,實現“以廢治廢”。馬天琛,博士攻讀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他和合夥人成立的公司力圖打造一款促進人際溝通的“移動網際網路産品”。

  這是他們為祖國之強大而奮鬥的方式。

  以青春之堅韌,繪夢想之藍圖

  黃鶯,來自武漢理工大學。

  兩歲時的一場高燒,讓黃鶯的世界失去了光明。

  但這個倔強的小女孩卻認定:“除了看不見,我什麼都能做。”“失明”二字,似乎從來都不是黃鶯人生路上的障礙。

  2015年6月,黃鶯以高出一本分數線85分的成績考入武漢理工大學社會工作專業,成為全國首位參加普通高考進入211重點大學的盲人學生。

  劉敏,來自南京大學。

  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15歲的劉敏曾被埋在廢墟下長達30個小時,失去了自己的右腿。

  地震帶來的身心創傷並未讓她屈服,重拾學業的劉敏最終如願考上了四川大學,並以優異成績保送到南京大學繼續深造。

  有人以堅韌自救,有人以堅韌救人。

  李二陽,來自西安財經大學。

  2015年3月28日,李二陽和同學在路過鄭州市黃河二橋南岸時發現一兒童落水,在冰冷的河水中,李二陽拼盡全力將兒童救回到岸上,卻沒想到,隨後下水支援的另一名學生武宗耀卻沒能回來……

  2016年,李二陽毅然加入鄭州市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在暑假兩個月時間裏,他參加一線現場救援12次,成功搜尋到溺水人員9人。

  “要相信行動的力量,哪怕再小!”李二陽説。

  以青春之激情,攀科學之高峰

  于紀平,來自清華大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用在於紀平身上,或許再合適不過。

  2015年,剛剛進入清華大學學習的于紀平看到清華大學學生超算團隊獲得三大國際賽事“大滿貫”的新聞,對這一學科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2017年,他加入清華大學學生超算團隊,2018年就以隊長的身份帶隊參加了全部三場超算國際賽事,並包攬冠軍。

  科學之美閃耀于賽場,也在實驗室裏散發著美麗的光芒。

  劉燚,來自四川大學。

  近三年被SCI收錄論文23篇;授權及公開國家發明專利8項,授權軟體著作權6項;任本專業權威SCI期刊審稿人;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項40余項……

  這些榮譽都屬於劉燚,憑藉著“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科研態度,還是學生的她,相關研究成果就已成功應用於大崗山、白鶴灘水電站等國家重大水電工程。

  呂松,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4年,呂松以專業排名第一、第一作者學術論文10篇的成績保送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繼續自己熱衷的新能源方向的研究。

  他開發出利用人體騎行過程中散發的熱量發電,並給予智慧警示的自發電安全頭盔。該作品榮獲第十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全國特等獎,第45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

  “我堅信,讓尖端科技不再‘高冷’,真正改變人類生活,才是我們從事科學研究的初衷。”呂松説。

[責任編輯:全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