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雄安未來城環保篇:新區“第一代居民”

2019-06-04 16:37: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央廣網雄安6月4日消息(記者佟亞濤)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近日深入雄安新區蹲點調研。雄安新區的規劃中提出:藍綠空間佔比穩定在70%。其中,“千年秀林”是“綠色”的代表,而“藍色”指的是“華北明珠”白洋淀。

  “千年秀林” 雄安新區“第一代居民” 

  雄安新區建設以來,在當地居民還沒有辦理新的身份證的情況下,雄縣有一批“居民”卻提前擁有了“雄安身份證”。“身份證”,就是“千年秀林”每棵樹上挂著的二維碼,掃碼就可以了解樹木的苗原産地、樹種名稱、生長情況、規格大小、後續管護等“身份資訊”。

“千年秀林”的“身份證”,絕緣軟塑膠鐵絲會隨著樹苗的生長鬆開。(央廣記者 佟亞濤 攝) 

  雄安集團生態建設投資公司副總經理彭旭更開玩笑地和記者説,這1200多萬株樹是雄安新區的“第一代居民”,“我們在實地種下了一棵實體樹,我們在‘雄安雲’上還有一棵虛擬樹,虛實一一對應。隨著新區建設的需求,有一些樹會移走,二維碼也跟隨移走。就像我們人一樣,你從一個城市來到另一個城市,你的身份證還是你的身份證,這些都有記錄的。”

千年雄安從“千年秀林”開始(央廣記者 佟亞濤 攝) 

  有人會問這些資訊有什麼用?彭旭更介紹,這些資訊將匯整合一個規模龐大的數據庫,在未來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後,為全國甚至全世界研究森林系統的自然演替規律、林業技術的發展更新,提供詳實的參考依據。

  從2017年11月13日“千年秀林”栽下第一棵樹,到如今,已經造林17萬畝、植樹1200多萬株。國槐、松樹、銀杏……100多個樹種的樹木錯落栽植,打造混交近自然森林。

打造混交近自然森林,沒有三棵樹在一條直線上。(央廣記者 佟亞濤 攝) 

  根據規劃,新區森林覆蓋率將提高到40%。未來,片、廊、環相連的新區森林生態系統,將成為構建綠色低碳新區的重要保障。

中國林科院團隊通過無人機監測樹木生長情況,解析度可達釐米級。(央廣記者 佟亞濤 攝) 

  雄安新區在規劃中提出:藍綠空間佔比穩定在70%。雄安新區的“新生兒”——“千年秀林”是“藍綠空間”中“綠色”的代表,而“藍色”指的就是哺育代代居民的“華北明珠”白洋淀。

  污水生活垃圾100%無害化處理 

  在白洋淀周邊的邵莊子村村頭,豎立著三個半透明的白色罐子,裝著渾濁的污水。雄安北排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特介紹,邵莊子村村民家庭生活污水都通過管網或專人收集到一體化污水處理裝置裏。

一體化污水處理裝置(央廣記者 佟亞濤 攝) 

  經過凈化過濾後,水流進入末端的生態凈化系統,利用當地普遍的水生植物,比如千屈菜、水蔥、綠葦、菖蒲等,進一步吸附殘余的污染物。“我們還在末端設置了儲水池,放了幾條錦鯉。一個是為了更好的景觀效果,再一個也是測試水質是否合格,因為錦鯉對水質的要求還是很高的。”張特説。

生態凈化系統利用水生植物吸附殘余污染物(央廣記者 佟亞濤 攝) 

  經過一道道工序處理後,排入白洋淀的水質達到地方一級A的標準。“我右手拿的這杯水是村民産生的生活污水,水質比較渾濁,也有一些沉澱物;左邊這個水是經過一體化裝置處理過後的,這兩杯水的水質是有明顯區別的。”張特端著兩杯水向記者展示。

圖為污水處理前後對比,處理後水質明顯改善。(央廣記者 佟亞濤 攝) 

  到今年年底,雄安新區安新縣域內78個淀中、淀邊村都將建立起生産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和垃圾收集處理系統,污水和垃圾逐漸實現100%無害化處理。

淀邊居民家中産生的生活污水排入兩個桶內,由專人收集處理。(央廣記者 佟亞濤 攝) 

  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水科負責人周立志説:“按照咱們規劃要求,到2020年水質要達到三到四類,所以我們的任務也是任重道遠。”

  記者手記: 

  雄安未來城,也是水林田淀城。城,放在了“水林田淀”之後,生態環境不是城市建設的點綴,而是城市發展的前提。如果説雄安新區有一個底色,那一定是藍綠交織。

[責任編輯:賈若瀾]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