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信心再出發——民企融資狀況調查
新華社北京5月28日電 題:重拾信心再出發——民企融資狀況調查
新華社記者趙曉輝 李延霞 劉慧 許晟
去年以來,面對一些民營企業遭遇的困難,從中央到地方,從監管部門到金融機構,紓困民企、激發活力的各項政策密集出臺。
暖風頻吹,企業感受到了嗎?近日,新華社記者深入北京、江蘇、浙江、廣東、福建、山東、四川、貴州等地,調研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民營企業數十家,傾聽他們的思考和心聲。
穩:“確實緩了一口氣”
“確實緩了一口氣。”談起去年的股權質押危機,貴州百靈董事長姜偉沉默良久才開口。
這家在醫藥領域頗為知名的上市公司,2018年一度陷入了多年來最困頓的時刻。
“公司股價下跌,股權質押比例不斷逼近平倉線,每天都在想撐不過去怎麼辦,心情可以用絕望來形容。”回憶當時,姜偉仍然心有餘悸。2018年,貴州百靈股價年內最大跌幅超40%。
轉機來自華創證券一筆18億元的紓困基金。“第一期6.5億元資金到位後,通過部分股份解質押,股權質押比例有所下降,算是從懸崖邊回來了。”
2018年以來,在國際形勢不確定性增強、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去杠桿等因素“幾碰頭”的背景下,民營企業遭遇融資“大考”,不少民營企業甚至一些大型上市民企出現流動性困難。
在行業摸爬滾打30年的得潤電子董事長邱建民“去年為錢愁得睡不著覺”。
“股價一路下跌,每天都愁著找錢補倉,好像所有融資的路都堵死了。資本市場、銀行貸款,本來單靠哪邊我都能撐下來,但當時是哪邊都沒法靠了。”
除了面對現實的資金困難,對很多民營企業家來説,當時更難熬的是一種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困惑和迷茫。這種氛圍如果蔓延無疑會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影響。
民企經營和融資問題引起高度重視。去年下半年以來,從中央到各部門、各地方政府,紛紛出臺扶持政策,吹響支援民營企業的集結號:多地政府成立或聯合推動相關機構成立民企紓困發展基金,央行定向降準釋放流動性、設立定向中期借貸便利工具和民企債券融資支援工具,銀保監會推進民企貸款盡職免責機制和考核激勵機制……
去年11月1日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讓支援民企獲得一錘定音的明確。之後,增加貸款、減稅降費、清理賬款、産權保護等更大力度、更廣範圍的措施陸續出臺。
一切行動向市場傳遞出明確信號:民營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支援民營企業健康發展是中國經濟毫不動搖的方向。
“積壓在心裏的憂慮、抑鬱一掃而光。現在各項政策還在落地過程中,但穩定預期、提振信心的作用已經顯現。”邱建民説。目前得潤電子已獲得深圳市政府3.2億元的紓困資金以及中信銀行4億元授信。
遭遇流動性困難的東方園林,今年春節後感受到明顯變化。“多家銀行給了續貸和展期,雖然現在資金仍然緊張,但已經度過了最嚴峻的時候,企業的信心和業務在逐步恢復。”東方園林高級副總裁侯建東説。
政策效應持續釋放。不僅是處於聚光燈下的上市公司,更多民營企業感受到政策暖意。
2019年3月28日,對夢娜襪業集團董事長宗谷音來説,是個難忘的日子。在金華銀保監分局的指導下,15家債權銀行召開聯合會商會議達成決議:對夢娜襪業穩定授信規模,不壓貸、不抽貸、不收貸以及執行優惠利率。“這幾年一直在保命,現在終於可以想想怎樣更好地發展了。”
在全國層面,在銀保監會的部署下,旨在協調銀行一致行動,不盲目抽貸、壓貸的債權人委員會,已經建立了1.8萬家。
處於傳導末端的小微企業也感受到了融資環境的變化。因為資金短缺,工廠處於部分停工狀態的臺州無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屈榮華沒想到,僅用8天時間就從泰隆銀行拿到了100萬元的專利抵押貸款。
“我們修訂完善小微企業授信盡職免責的監管制度,指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基層明確盡職標準和免責條件,實現‘敢貸、願貸、能貸’。”銀保監會副主席祝樹民表示。
“氛圍變了”“環境好了”“度過最難的時候了”……這些是記者在調研中聽到最多的話。
從數據上看,努力已初見成效。
今年前四個月,我國新增貸款6.82萬億元,銀行業作為融資主渠道“真金白銀”配置了規模可觀的金融資源。一季度末,滬深兩市股票質押回購融資餘額較2018年年底下降5.6%,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風險得到了一定釋放。
這背後,是各項扶持政策“幾家抬”的合力,也有民營企業家使出渾身解數求生存的努力。
有企業家這樣評價去年遭遇的融資危機:洪水淹到腳邊,但最終沒有漫上來。
仍有不少企業在等待暖意來得更多更實在。“喘口氣之後,我們特別期待通過逐步落地的政策、企業自身發展來徹底解決股權質押問題。”一家上市公司高管表示,隨著公司股價修復、融資環境改善,去年一度瀕臨平倉的危機已經解除,但目前徹底降低質押率還缺乏足夠的流動性支援。
“到府服務的銀行挺多,推出的金融項目也比以前多了,但符合需要的不是太多。特別是抵押方面,沒法破除對房産等抵押物的依賴。”江蘇一品禦工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袁明説。
專家表示,此輪民企融資難,除了短期因素的影響,更多折射出爬坡過坎中民營經濟面臨的經營難、轉型難,以及現有金融體系與經濟結構調整不匹配等問題。要徹底解決,恐怕不是一日之功。
變:“一年交一個億利息的發展模式不能再走!”
這一輪民企融資難帶給人們的,更多是思考和轉變。
危機過後,不少邁過“生死坎”的民營企業家的心態預期、經營理念開始發生變化。
調研中,記者發現,面對諸多難題,從一開始的恐慌、抱怨,不少民營企業家開始轉變為談自身的問題、談調整的方向。
——“資産太重拖住了企業!11年來公司付息10多億元,每年大約一個億!不能再被重資産耗下去,必須走輕資産的道路。”
——“這次融資危機給我上了一堂深刻的風險課,要重視現金流,不能短貸長投,不能靠借錢過日子。”
——“專業的事由專業的人去做,做個董事劃個勾,自己什麼都不懂,這樣的投資不能要。”
……
事非經過不知難。此輪融資難給民營企業家的一個深刻共識就是:不能盲目擴張、過度負債,而要聚焦專業、專注本業。
儘管多家銀行主動找到府詢問貸款需求,浙江一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侯岳軍卻有著自己的想法。
“大環境改善,金融服務跟上來了,但我們自己得保持理性。不能只依賴於高負債,否則,當政策收緊銀行要錢時,企業又要走投無路。”
“東方園林對業務做了相應調整,控制投資節奏,對有些項目進行關停並轉,堅決不能墊資,發展速度必須匹配自己的融資能力。”侯建東表示。
痛定思痛,一些企業已經開始“瘦身”行動。
一位投資了房地産、金融等行業的製造業企業家表示,已經處理掉不少非主業資産,目前負債額度降低了一半。
“這次融資危機客觀上給了我們剝離運營不善的資産的契機和決心,今年要以重組為引領,做強做精健康主業,提升運營管理水準,爭取以最快的速度站起來。”三胞集團董事長袁亞非表示。
實體是肌體,金融是血脈。此輪民企融資難,同樣折射出金融體系變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在調研中可以看到,在政策推動和自身發展訴求的雙重因素下,金融機構正在做出改變。
晴天送傘、雨天收傘,“一窩蜂”放貸、“一刀切”惜貸,是企業對銀行抱怨最多的地方。監管部門正在從制度層面著手解決這一難題。銀保監會推出的聯合授信制度,旨在通過控制授信總量,從前端防控過度授信;債權人委員會制度,旨在通過銀行集體決議、一致行動,避免爭相收貸引發“踩踏”風險。
“要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通過聯合授信機制和其他政策工具把資源從過度授信的企業、低效無效的領域擠壓出來,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肖遠企表示。
有了制度的韁繩,承擔了不良貸款激增的代價,銀行機構的信貸理念正在回歸理性。不少銀行業人士表示,儘管有業務指標的壓力,風控標準並沒有放鬆。
“從我們了解的情況看,銀行機構和民營企業的融資態度都偏向謹慎,這並不是壞事。”一位地方金融監管部門負責人表示。
謹慎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調整創新,更好地發揮金融支援實體經濟的作用。
“我們在任何文件中都沒有對民營企業歧視的條款,但在實際操作中,放貸模式、産品體系、風控模式,確實存在與民企需求不適應的地方,應該儘快做出調整。”一位大型銀行地方負責人表示。
中期流動資金貸款服務正在解決企業“短貸長投”之虞。“我們轄區正在試點中期流動資金貸款創新,匹配企業生産經營週期,主要針對優質製造業企業和中小型企業,有效降低轉貸成本,穩定金融預期,同時通過年審制、預審制等方式把控風險。”浙江臺州銀保監分局黨委書記曹光群表示。
不破不立,破而後立。
在共同決戰融資難的過程中,我國的融資生態正在悄然生變。
寧德時代,面對多家銀行1000億元的聯合授信,僅用了200多億元。“如果一個企業把授信額度用到90%,留的餘地就太少了。”公司資深財務經理張紅葉説。
九牧廚衛,銀行授信有50多億元,但保持著嚴格的財務約束。“我們有著審慎的投資計劃,嚴禁投資廚房、衛浴、陽臺之外的産業。行業領先的地位也使我們現金流充裕。”公司副董事長林四南表示。
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如何讓稀缺的金融資源發揮最大效能,精準流向實體經濟最有效率的領域是個重要課題。可以看到,銀行和企業正在相向而行,共同做出改變和努力。
謀:“時不我待,轉型邁向行業高端!”
回望來路,是為了更好地出發。
像20多年前企業創辦之初一樣,宗谷音又住到了工廠裏——投資5億元的6條智慧制襪生産線正準備開工。這是他調研數十家智慧化企業、對成本與效益進行精確計算後做出的決定。
在53歲的年紀開始“第二次創業”,宗谷音感嘆:“政府對技術改造項目有補貼,銀行提供融資支援,必須抓住好時機,大幹一場!”
此前,通過將交貨時間從45天縮短到7天,他一次性拿到國外知名品牌的近3億元的訂單。而這一次他的目標是:個性化定制,一天交貨,一天送達。
站在百年未有之變局的歷史關口,邁向高品質發展的過程中,民營企業面臨轉型之痛,亦面臨新的歷史機遇。
把握時與勢,認清新機遇。融資環境、營商環境的改善激發了諸多像宗谷音這樣的民營企業家抓好時代機遇、“大幹一場”的信心和動力。
——動力,來自轉型升級邁向行業高端的緊迫感。
觀察此次遭遇融資難的民企,其中不少是在謀求轉型升級過程中,因為投向分散、投入過高、見效週期較長而遭遇困境。在與民營企業家交談中,記者發現,他們在反思自身的同時,堅持轉型的初心沒有變。有的企業家甚至表示,“寧可死在轉型的路上,也不願意在傳統模式上耗下去!”
爬坡過坎中的中國經濟,改革發展任務繁重,身處其中的民營企業不可避免地面臨陣痛,必須尋找新的動力和引擎。
從融資難的“焦頭爛額”中走出來,邱建民終於有精力把心思用在業務上了。
“時不我待,我們要抓住關鍵的發展機遇期,在戰略新興産業鏈中更進一步,擁有更核心、更高端、更有影響力的技術,中國的汽車零部件産業要具備比肩世界一流的能力。”邱建民進軍行業高端的追求絲毫沒有改變。
四川一家上市公司正在抓緊推進重整進程。“如果能夠順利完成重整,把此前收購的海外公司優質資産裝進來,在生産經營上産生協同,就有望讓公司成為國內行業裏領先的企業。”公司負責人説。
——動力,來自對經濟邁向高品質發展機遇的看好和把握。
位於福建南安的九牧廚衛股份有限公司的智慧家居展廳裏,智慧廚具、智慧陽臺、智慧馬桶等産品琳瑯滿目。
與此同時,60多公里之外,投資4.5億元的永春智慧園區一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一個綠色環保、數字化、自動化的個性定制夢工廠,主要生産智慧、可定制的衛浴與日用陶瓷等高端産品。”林四南説。
“中國的內需潛力巨大,公司智慧産品銷售增長在50%以上的民營企業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圍繞高品質發展的要求,圍繞消費者生活的痛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行業發展。”林四南説。
——動力,來自不懼困難和挑戰的企業家精神。
受外部環境影響,一季度出口份額下降三成的某電子科技公司,正在開拓國內市場和“一帶一路”市場。“東方不亮西方亮,丟掉的訂單我們有信心補回來!”該公司負責人説。
感嘆“6000元招不到一個普通工人,勞動力成本上升太快”的某製造業企業家,正在忙著智慧化轉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老路走不通了,那就開闢新路!不缺訂單的話,三年半所有投資就回來了。”該公司負責人説。
歷經千帆,不墜青雲。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我們要做的是積極備冬,迎接春天。”科陸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饒陸華説。(參與采寫:劉錚、王希、吳雨、劉開雄、陳剛、趙瑞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