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動能,深刻改變産業供給(人民時評)

2019-05-21 13:15: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在外部經濟環境總體趨緊、國內經濟存在下行壓力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運作總體平穩、好于預期,新舊動能加快轉換功不可沒

  為新動能的生長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讓一切創新的活力充分涌流,讓一切創造的動力競相迸發。如此,中國經濟才能花開四季,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舒展今日中國的經濟畫卷,新動能所演繹的神奇篇章躍然紙上。

  在福建,幾十萬噸雞糞每年被轉化為2.1億千瓦時電;在陜西,空間大數據技術精確統計每一棵蘋果樹開花的數量,讓農民胸有成竹;墨子“傳信”,嫦娥“奔月”,北斗組網,磁浮競速……神州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創新的迴響格外嘹亮,新動能正在匯聚起強大的發展勢能。

  中國的新舊動能轉換,正在以看得見的方式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正如國際媒體所言,“在大眾創新的推動下,中國正變成高科技的巨大實驗室。這讓中國在過去5年裏從品質上而非數量上變成了大國。”的確,在外部經濟環境總體趨緊、國內經濟存在下行壓力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運作總體平穩、好于預期,新舊動能加快轉換功不可沒。

  動能轉換來自“別開生面”。更輕薄的運動裝、可變形的柔性屏、能美顏的自拍手機……這些新産品、新産業的加速孕育、快速迭代,恰與高品質發展需求無縫對接。一季度,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錶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4%、9.4%,增速均明顯快於規模以上工業;行動通訊基站設備、城市軌道車輛、新能源汽車同比分別增長153.7%、54.1%和48.2%。近14億人對美好生活的“剛需”,就是做大蛋糕的不竭動力。

  動能轉換也來自“取長補短”。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拼成本、耗資源的粗放發展老路走不通,也不能走。中國製造由大到強,既要充分發揮産業體系完整的傳統優勢,更要夯實根基,破除瓶頸,補足短板。近年,我國研發投入強度已超歐盟初創15國的平均水準,製造業技改投資增速大幅高於製造業投資增速,以中高端消費品、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為代表的新動能,正引領實體經濟加快結構優化升級。

  動能轉換更來自“此消彼長”。“騰籠”才能“換鳥”。過去三年,中國累計壓減粗鋼産能1.5億噸以上,退出煤炭落後産能8.1億噸,舊産能的淘汰為新動能騰挪出巨大空間。如今,中國每天新登記逾1.8萬家企業、1年誕生800多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技術市場年成交合同額逾萬億元……一位位材料、醫學、資訊技術界的創業典範跨界合作、攜手前行,使新動能快速崛起、加力融合,更加煥發出市場的勃勃生機。

  動能轉換有賴於改革發力。要讓創新引擎轉得穩,轉得持久,還是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在八字方針上下足功夫算細賬。如果將中國經濟比為一座大花園,算清“鞏固”的減法,方能去蕪存菁,給新芽破土留足空間;做好“增強”的加法,猶如殺蟲除草,可為發芽抽穗提供保障;用準“提升”的乘法,好比施肥剪枝,能讓新苞如期盛放;而算好“暢通”的除法,則像是適時適度松土、澆水、控溫,換來花開不敗。八字方針協同發力,就能為新動能的生長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讓一切創新的活力充分涌流,讓一切創造的動力競相迸發。如此,中國經濟才能花開四季,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有這樣一個細節對比意味深長:在2000年,全球市值前十大公司中沒有一家中國公司;現在,中國的科技企業阿裏和騰訊已經躋身其中。在未來,隨著改革深入推進,將會有更多優秀企業生長起來,用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匯聚成新動能,為中國經濟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21日 09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