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百年 追夢青春】産科男醫生劉淼:從被孕媽拒絕到“婦女之友”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婦産科副主任醫師劉淼
“68床堅決要求剖腹産,問她為什麼,他説怕痛。”正在值班的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婦産科副主任醫師劉淼問這名産婦為什麼不用鎮痛分娩。結果告訴他,“姐姐因為打了鎮痛腰疼了多年。”
實際上剖腹産和鎮痛分娩都是在腰上打麻醉,而且用藥量比鎮痛分娩還大。”劉淼説:“這名産婦的姐姐使用的是椎管內分娩鎮痛,是目前較普遍、安全性較高、鎮痛效果最確切的方式。”
“謠言一張嘴,辟謠跑斷腿”,劉淼感覺到,當科學與偽科學遇到的時候,就會發現普及科學的重要性。
從被孕媽拒絕到“婦女之友”
2002年,因為在婦産科室實習時的優秀表現和他個人興趣,劉淼留在了婦産科,成為一名産科男醫生。
從業之初,劉淼因年輕,遇到過産婦和家屬的拒絕,産婦不願意脫下褲子上檢查床做檢查。還是在指導老師一番解釋後,患者最後才接受了。
受中國傳統觀念影響,長久以來,我國一些民眾甚至包括一些醫務人員都認為,婦産科是男性的“禁地”。 在全國的婦幼保健醫療機構中,男醫生的比例低於全國執業醫師的平均水準。
劉淼告訴記者,國內目前,只有在大城市、大醫院裏,才會有較多的婦産科男醫生。而為了避免一些醫療糾紛,包括北大深圳醫院在內,不少婦産科都嚴格要求,男醫生不能與女病人單獨在一起,診療時邊上必須站一個女醫生或者女護士。
事實上,相較其他科室,産科會遇到産婦大出血、羊水破裂等情況。劉淼認為,男性的體力和心理素質更好,會讓他們在婦産科更有優勢。
3月22日,正在值班的劉淼被緊急喊到産房。一名胎兒的心跳突然下降,如果不能儘快恢復心跳,新生兒可能出現重度窒息甚至死亡。一番搶救後,嬰兒挽回了生命。
事後,劉淼告訴當時一同參與搶救的同事,其實自己心裏也感覺沒底,但內心不斷暗示自己不能慌也不能亂。臉上表情要鎮定,因為自己一慌,大家就更慌了。
在婦産科的工作經歷,讓劉淼最大的感觸就是“媽媽非常不容易”。於是,劉淼通過開通“淼哥故事會”自媒體的方式,記錄和科普婦産科醫學知識,幫助社會理解婦女。他也因此被粉絲稱為“婦女之友”。目前,他的公眾號已經有28萬名粉絲。
劉淼稱,許多丈夫認為妻子生孩子是理所當然的,其實産婦在這個過程中是很痛苦的、要耗盡所有的力氣、失去尊嚴,甚至要面臨生死考驗。劉淼希望,“每一個男人都親眼看一下老婆生産的過程”。這樣男人會更加理解、尊重和愛惜自己的老婆。
劉淼説:“因為她們真的都是用生命、用愛去生育後代。”
在産房見證17年生育觀念變化
今年是劉淼當婦産科醫生的第17個年頭,劉淼還記得,剛工作時,遇到的産婦大多都要求做剖腹産。為了勸不適合做剖腹産的産婦順産,常常會説的一句話就是:“你要做剖腹産,行,但是你要記住,曾經有一個醫生苦口婆心地告訴你不要剖腹産。”
近年,情況卻反過來了。3月22日,劉淼遇到一名骨盆較窄的産婦,出於風險考慮,劉淼推薦産婦優先使用剖腹産,但産婦卻認為順産恢復快,一再要求順産。
劉淼只得一面給産婦使用縮宮素和COOK雙球囊輔助其順産。另一方面,劉淼等人也一直守著她,做好隨時剖腹産準備。好在雖然順産産程較長,母子最終平安。
“對醫生來説,順産和剖腹産沒有哪個是更好的,母嬰安全是第一位的。”劉淼説:“手術是越做越怕”,無論順産還是剖腹産,表面上看起來是同樣的一件事情,但過程中會遇到大出血、要不要切子宮、要不要保命的問題。
“如果為了1%的機會就去冒險非常容易失敗。凡事盡善盡美不見得就是最優化。”劉淼説:“當醫生做到一定時候會發現,醫生並不是萬能的。要懂得承認失敗,承認自己的不足,懂得及時收手。”
生育是女性的權利,過去的一段時間,艾滋病感染者往往被建議不要孩子。“得艾滋病的産婦有一批是因為從事性工作或吸毒人群,本身對於健康的認知度比較低。”劉淼稱,她們一般不會到大醫院,而是去小醫院生孩子。
另一方面,由於許多艾滋病産婦也傾向隱瞞病史,當快生産的時候才告知醫生有艾滋病,造成嬰兒也感染艾滋病。劉淼稱,如今通過普及常識、定期産檢,相當一部分身患艾滋病的産婦,可以成功實現母嬰阻斷。
事實上,能夠遇到艾滋病産婦的概率一年可能只有2、3例。劉淼剛工作時,B型肝炎患者比艾滋病患者數量要多得多。
過去因為缺乏樣本數據,認為通過給大人注射的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通過剖腹産而非通過産道分娩、不喂奶等方式可以減少B型肝炎傳播,但後期通過大樣本追蹤發現這些都是沒必要的。
隨著醫學進步,B型肝炎被認為可防可控。劉淼稱,通過給大人注射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給孩子注射B型肝炎疫苗,定期隨訪,可以讓B型肝炎病人和常人一樣生活和工作。
“B型肝炎的母嬰阻斷經過了失控、恐慌、避諱到現在的理性的發展過程。”劉淼表示,艾滋病的母嬰阻斷也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只是目前,艾滋病還處於避諱的階段。
從艾滋病、B型肝炎患者不敢生、躲著生到現在可以通過母嬰阻斷成功生産;從以前忍著疼生孩子到現在的無痛分娩……17年裏,劉淼見證了人們對健康生活的不斷追求。
醫學世家 傳承濟世救人杏林精神
這讓劉淼開始思考臨終關懷和死亡教育的重要性,教會人們如何理解生命,教會患者如何接受不可抗拒地死亡規律,有時候比精湛的醫術更重要。
臨終關懷不僅旨在使臨終者舒適、平靜、不留遺憾地走完人生,更體現出維護臨終者尊嚴,也對其家屬進行心理疏導,減少遺憾和痛苦。
“摸頭是長輩,摸手是朋友,摸肩是同事”他認為,醫生對患者表示慰問時,手放在不同地方,言語措辭的細微變化,都會讓患者體會到“天堂與地獄”的差別。
所以他認為,對患者的臨終關懷,需要運用科學的方式方法,規範動作及語言。以便醫護人員真正走入患者的內心,幫助他們減少心理痛苦。
“能直言不諱地談論死亡,有利於患者積極配合治療,也能促使患者為自己的後事做妥善安排”他認為,通過死亡教育的學習,可以幫助患者減少對死亡的恐懼與焦慮,體面而有品質的走完人生最後階段。
目前,他正在通過出書、演講、傳統媒體、自媒體等形式,結合自己臨床經驗,推廣死亡教育,宣傳人文醫學的重要性。
傳遞:拿著話筒上電視推廣死亡教育
通過17年的耕耘,劉淼的醫術得到了越來越多患者的認可。有一年,在婦科辦公室,有位老人家拉著一個五六歲的孩子進來,問誰是劉淼醫生。
老人家説當年她女兒生孩子,到了最後時刻,精疲力竭,小孩的胎心也不好,是劉淼拉著她女兒的手,一直鼓勵她,幫助她,最後順利把寶寶生下來了。今天去兒科看病,順道過來看看劉淼。從樓上找到樓下,就想讓孫女親自對劉醫生説聲謝謝。
當小姑娘走到面前,眨著明亮的眼睛説:“謝謝叔叔。”那一刻,劉淼説自己感到無比快樂。
劉淼出生於醫學世家,到他這一代已經是第五代。對於他要當一名婦産科醫生的選擇,家人自始至終沒有任何反對意見。
劉淼的高祖父是一名中醫,有很多古書、古方,無論外科、內科、婦産科都要看。父輩在給劉淼講家族故事的時候,曾聽過高祖父有一次遇到過産婦大出血。“當時産婦人快不行了,但高祖父通過熬一些中藥,讓她服用後,血就止住了。”
因為底下孩子多,劉淼的曾祖父就給每個人單獨傳一門,傳給劉淼爺爺的就是婦科和兒科。
劉淼的父親學的是西醫,但由於劉淼的爺爺從小讓父親背古書、古方,學習針灸,因此父親也會把脈,扎針灸、抓中藥開方子,能將中西醫結合起來。
但到了劉淼這一輩,中醫接觸的就少了,屬於完全的西醫。劉淼認為,中醫相當於太極拳,西醫相當於泰拳。非要將太極拳和泰拳去比,就等於以已之短,攻彼之長,應該要將中西醫結合。
劉淼至今仍然記得父親曾告訴過他的一句話:“不管什麼時候,做醫生不可能太窮,當然也不可能太富,但能一輩子衣食無憂。”
“醫生是和病人的痛苦打交道,利用病人的痛苦去掙很多錢是不對的。”劉淼稱,自己的祖輩行醫時,無論病人有沒有錢都會去幫忙救治。而到了逢年過節的時候,即便再窮的人,也都會送一些自家産的雞蛋表達感謝。生於醫學世家,劉淼認為,這樣的“杏林精神”正是留給自己最寶貴的財富。
“現在有不少醫生總是説自己受委屈了,但其實病人何嘗也不是受委屈了”,劉淼表示,面對醫患矛盾,醫生和患者之間都要換位思考,公平公正地展示事件的過程,更平靜地看待事件。
正值盛年,劉淼希望,與自己一樣的青年醫生們可以更多地承擔起社會責任。將一些更先進的技術、理念讓更多的同行人知道,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個人來説,希望通過自己的自媒體平臺,去宣傳醫生,讓醫患雙方可以有更多的理解、配合。
劉淼説:“幫助別人永遠是一件最快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