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為證 浩氣長存——木裏森林火災救火英雄群像
新華社成都4月4日電 題:青山為證 浩氣長存——木裏森林火災救火英雄群像
新華社記者江毅、張超群、吳光于
青山凝噎,邛海含淚。
4月4日上午10點30分起,社會各界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送別在3月30日發生的木裏森林火災中犧牲的30位救火英雄。西昌市和木裏縣降半旗,為30位烈士默哀。
30個家庭的父親、兒子、丈夫,為了他們視若珍寶的森林,為了肩上沉甸甸的使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化為英靈,魂歸森林。
在撲救四川涼山木裏森林火災中英勇犧牲的四川森林消防總隊涼山州支隊指戰員(拼版照片)。 新華社發(應急管理部提供)
熱血青春 在烈火中永遠定格
“老代,起床了。”
4月3日早上,醒來的周振生習慣地喊了一聲,可回過身一看,旁邊床舖空空的,曾經的室友、戰友、兄弟——老代,再也回不來了。房間裏的沉默,宛如一把刀子一點點地扎人心窩。
老代其實只有24歲,名叫代晉愷,是森林消防涼山支隊警勤排的新聞報道員。“你們負責衝鋒陷陣,我負責還原現場。”和隊友們一起無數次穿越火海的代晉愷,愛把這句話挂在嘴上。
翻開代晉愷的微信朋友圈,從頭到尾主題幾乎都是兩個字:救火。
3月2日:今年第11場火,開整!
3月3日:有一種戰鬥叫作“停不下來”,今年第12場!
3月4日:一段視頻裏濃煙滾滾、火勢兇猛、白日如夜。他寫道:什麼叫遮天蔽日,第一次體會到煙把自己包圍的感覺。
3月5日:一段在路上的視頻。“愷哥,又著火了!”換衣服,走人,今年第14場!
……
4月1日,得知他趕往木裏火災現場,記者發微信提醒他注意安全卻沒有回音……這個開朗小夥清脆的語音,再也聽不到了。
涼山州森林覆蓋率超過45%,森林蓄積3.3億立方米,是四川三大重點林區之一,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當地陽光充足,天氣乾燥,每年10月底開始直到第二年6月初,都是森林火災的高危期。
今年2月份開始,涼山乾旱形勢明顯重於往年,僅2月份應急管理部接報處理的54起森林草原火災中,涼山就有18起,佔全國三分之一。
就在10幾天前,記者還曾走進森林消防涼山支隊西昌大隊採訪。老成穩重的政治教導員趙萬昆領著我們進的營地,記者依然清楚地記得他説過:“這裡都是準軍事化管理,以軍人的標準要求專業化和職業化,但小夥子們很多都是‘95後’,容易害羞,你有啥想問的就問吧。”
從左至右:木裏縣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局長楊達瓦;四川省林業第五築路工程處森林管護職工鄒平;雅礱江鎮立爾村立爾組撲火隊員捌斤(拼版照片)。 新華社發(應急管理部提供)
22歲的周鵬是個笑起來很靦腆的清秀小夥,已經是西昌大隊四中隊一班的副班長了。為了當好一名消防戰士,他克服了自己的恐高症,和隊友們分別背著約15公斤重的裝備,穿行在六七十度陡坡的深山老林。“為了消滅森林火災,再大的困難都要克服。”
同樣22歲的丁振軍説,森林消防對體能和技能要求非常高,隊員每天除了通過跑步、器械練體能外,上下午還要訓練兩次專業技能。“從去年到現在,很多地方一滴雨都沒下過。有時上山隨手摘片樹葉,一搓就粉碎。今年是涼山火災最多的一年,為了大家的安全,咬牙我們也要上。”
高高大大的陜西人高繼塏是西昌大隊四中隊的中流砥柱。1993年出生的他是四中隊三班班長,穩重少言,談起“打火”卻頭頭是道:“森林防火全部都是林地、草原,很多地方人跡罕至只能步行,最久的一次我走了10幾個小時。經常滅火後坐在車裏就睡著了,睜開眼睛發現又到了另一個滅火點。”
有次火災發生在春節,高繼塏因此沒來得及回家多陪父母幾天。“我不怕苦也不怕累,就是有時候想回家看看他們,但我們肩負全州的森林滅火,這是我的使命。”
臨別時,記者還和他們約定再找機會來採訪,可萬萬沒有想到,趙萬昆、周鵬、丁振軍、高繼塏,這竟然是記者與他們見的最後一面。當得知木裏森林火災有30名撲火人員失聯時,記者抱著一絲希望翻開採訪本,找到周鵬親手寫下的電話號碼撥過去,電話那頭傳來的只是冰冷的語音提示……
此次木裏森林火災,風向轉變和罕見的“轟燃”,讓西昌大隊遭遇慘痛損失。活著回來的四中隊消防員趙茂亦説:“撤離時山溝裏有一棵倒下的大樹擋住了去路,直徑有2米多,很難爬過去。我們的撲火服一般火要烤四五秒才會有感覺,但當時就像熨斗直接在身上燙。”
大火在身後追,逃出的戰士們回頭嘶喊,卻再也沒人答應。趙茂亦最後一眼看到的是隊裏最小的王佛軍,他還不到19歲。
“這幾天做夢都聽到他在喊‘班副,拉我一把’。”説著説著,趙茂亦把頭扭向了一邊,“還有中隊長張浩,當天他是唯一一個背水槍上去的,遺體找到時,還背著一把燒焦了的水槍。”
採訪中,記者在戰士們的手機上看到過一段視頻:幾十位消防戰士對著森林大火喊道:“兄弟們上!盤它!”現場火勢很大,但是在場的戰士們衝進火海裏,沒有一個人退縮,火焰照亮了一張張流著汗水的年輕的臉和一雙雙亮晶晶的眼睛。
視頻的拍攝者,是代晉愷。
4月2日,群眾來到西昌市殯儀館為犧牲的救火英雄獻哈達。 新華社記者 張超群 攝
再也不見的“月亮” 眷念著這片森林
“達瓦哥,一路走好!我們將懷念、繼承和發揚您忘我工作、勇於擔當的精神,守護好這片原始森林,守護好我們的家園……”4月2日,木裏縣林草局副局長劉興林在朋友圈裏寫下這樣的話。
“達瓦”在藏語裏是月亮的意思。這場大火中,年僅48歲的木裏縣林草局局長楊達瓦壯烈殉職。消息在全縣傳開的那天晚上,天空星稀雲薄,卻看不見月亮。
“達瓦訥于言敏于行,林學專業出身,每次‘打火’都是衝在最前面,沒想到他以這樣的方式回歸他熱愛的森林。”木裏火災前線指揮部指揮長、木裏縣縣長伍松聲音哽咽。
今年2月,木裏縣三桷椏鄉發生過一場森林火災,楊達瓦帶人前往火場,歸來時已經是5天后。“回來時達瓦腳上一雙黃膠鞋連鞋底都磨穿了,腳也磨爛了。”劉興林失聲痛哭,“他本來是要趕到西昌去開會,結果連夜趕去火場。這麼多年,他永遠都是匆匆忙忙,事事在前,沒想到這一次再也回不來了。”
楊達瓦畢業于西昌林業技校,畢業後到木裏縣林業局參加工作。此後,他的命運就與森林緊緊係在了一起。2008年,楊達瓦調到麥日鄉任武裝部長。
這是人們向犧牲的救火英雄敬獻的鮮花和哈達(4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超群 攝
麥日鄉是木裏縣的森林大鄉,森林防火任務非常繁重。木裏林業局專業撲火隊隊員李龍忠説,每當起火,撲火隊和當地幹部就要第一時間奔赴火場。
“有一次在火場上奮戰了5天5夜,大火撲滅後我們跳到河溝裏洗澡,河溝水都被染黑了。當年達瓦在鄉里分管森林防火工作,一有火情,就和撲火隊一起衝到前面。”李龍忠説。
4月2日,楊達瓦犧牲的消息傳到他曾經工作過的李子坪鄉白草坪村,村上哭聲一片。
“沒有他,就沒有我們這裡的村道。現在村裏變化大了,我經常給他打電話想讓他回來看看,可他太忙了。”村支部書記何楊清幾度哽咽。
“我再也報答不了達瓦鄉長的恩了。”彝族村民何拉體泣不成聲。因為孩子患有強直性脊柱炎,家中生活艱難,楊達瓦在鄉里工作的那些年先後資助過何拉體好幾千元。“那時候他一個月工資也就2000多元。我們鄉彝族、藏族、蒙古族、苗族都有,不管誰去找他,他都會站起身迎接,客客氣氣的。”
楊達瓦總是那麼忙,可是回家的時間再晚,82歲的老父親也會坐在客廳裏撥弄著念珠、轉著經筒等他。可是這一次,他再也等不到兒子回家。
4月2日,群眾來到西昌市殯儀館為犧牲的救火英雄獻花圈。新華社記者 張超群 攝
英靈不遠 浩氣長存
不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很難理解木裏人對森林的依戀和對滅火的執著。木裏縣森林資源極為豐富,被稱為“長江上游生態之眼”。對木裏人來説,大山和森林,是他們的衣食父母,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
今年38歲的木裏縣雅礱江鎮中舖子村村民龍生從20歲就開始“打火”了,身後的那片森林,是全家收入的主要來源。龍生説,每個鄉都有“打火隊”,一有火情村村要出人,這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村規。
3月31日晚上,渾身是傷的龍生從火海死裏逃生,聽到有那麼多消防指戰員犧牲,皮膚黝黑的漢子紅了眼圈,不顧身上的傷勢,不管腳上已磨爛的膠鞋,執意上山尋找遺體。“他們是英雄,我們滿懷敬意。木裏人與森林消防隊員親如一家人。”
木裏火災,30名救火英雄犧牲,全國人民為之痛心。
4月2日淩晨1時20分,第一批轉運的23具犧牲人員遺體由救護車運送至西昌市殯儀館,早已等候在街道兩側的市民手裏拿著菊花,哭泣著喊出:“英雄,一路走好!”數百名退伍老兵,唱著軍歌送別戰友。62歲的退伍老兵王光才眼含淚水靜靜地放下一束鮮花:“祝這些戰友一路走好,人民不會忘記你們。”
4月2日,群眾來到西昌市殯儀館為犧牲的救火英雄獻哈達。新華社記者 張超群 攝
人們自發在殯儀館路旁的樹枝上挂起大大小小的白色紙花,一位中年女性一邊挂紙花,一邊啜泣:“他們為了國家的財産把自己的生命留在山上了。裏面沒有我相識的人,但是我的心好痛。”
殯儀館入口處放了五個大水桶作為臨時獻花點,每過一會兒就被裝滿重換。大塊頭的彝族漢子孫拉坡就在殯儀館工作,一邊整理民眾放在桶裏的鮮花,一邊不時悄悄擦拭眼角的淚滴。“我的心非常痛,他們是英雄。這麼多市民來送英雄,我真的非常感動。”孫拉坡告訴記者。
4月4日上午,西昌市民早早地來到了火把廣場。通往悼念儀式現場的道路兩邊擺滿了花圈,花圈的盡頭挂著黑底白字的橫幅:沉痛悼念在四川木裏森林火災撲救中英勇犧牲的烈士。綠色的背景墻上挂著烈士們的遺像,那是森林的顏色。
37歲的張軍是西昌大隊大隊長,1999年入伍以來累計撲火超過150次。4月2日淩晨回到隊裏,張軍一下車就與留守的戰友相擁而泣。“教導員犧牲了,戰士們現在把我當作這個大隊的支柱。我不能倒下,我們肩上還有使命。”(參與采寫記者齊中熙、軒玉玨、張海磊、蕭永航、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