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擺脫貧困,人勤春來早
新華社烏魯木齊2月19日電 題:新疆:擺脫貧困,人勤春來早
新華社記者關俏俏
買合肉甫 木拉吧一家過了一個忙碌而溫暖的冬天。春未到,暖氣片仍熱得燙手,拋在舊鄉的生鐵爐子已然成為曾經貧困生活的記憶。
在中央和援疆省市等多方力量支援下,新疆在南部深度貧困地區實施産業扶持、勞動力轉移就業、教育醫療綜合保障等一系列惠民措施,越來越多像買合肉甫 木拉吧一樣的人正擺脫貧困,生活水準明顯提高。
擺脫貧困“挪窮窩”
買合肉甫 木拉吧和熱娜古麗 喀爾曼這對“80後”夫妻,過去一直生活在有著“萬山之州”之稱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這裡山地面積超過95%,屬於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
“每年5月至7月,山裏洪水、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經常發生,房屋被淹、地被沖毀。”買合肉甫 木拉吧説。
2018年7月,在當地政府組織下,買合肉甫 木拉吧一家走出崑崙山,搬遷至94公里外的喀什地區澤普縣桐安鄉。
80平方米的新房、300平方米的庭院、40平方米的暖圈,還有配套齊全的活動中心、衛生院、小學、幼兒園,相較于山裏舊村的破敗景象,這裡有自來水,用上了電,交通便利。
“最方便的還是有了衛生間,過去在山上用旱廁,滿地蒼蠅飛的景象再也沒有了,有了自來水也不用再去河裏取水了。”熱娜古麗 喀爾曼説。
在這個五口之家,變化最大的還要屬他們的3個孩子,新學校新設施讓他們的學習、住宿環境都大大改善。
“孩子們走出大山,接觸的人多了,視野寬了,除了討論學習,如今各自都有了理想,有要當兵的,有要當醫生的,這是我在過去從來沒聽他們説過的。”熱娜古麗 喀爾曼感慨道。
在家門口,夫妻倆開了一間五金衛浴建材鋪,有了穩定的收入,也有了擺脫貧困的動力和對家庭未來發展的規劃。“現在每天都有進賬,多存點錢,以後孩子們上大學會用得著。”買合肉甫 木拉吧説。
面對“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狀況,新疆採取易地扶貧搬遷措施,為16萬貧困農牧民“挪窮窩”,幫助他們走出高原深山和沙漠腹地,遷到綠洲、平原,逐步解決貧困問題。
兜底編織“保障網”
2018年10月,28歲的如則尼亞孜罕 依米爾阿則作為就業脫貧的先進代表去了天津,這是她第一次走出新疆。
如則尼亞孜罕 依米爾阿則生活在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的和田地區策勒縣固拉哈瑪鎮幸福村,這裡每人平均耕地不足兩畝。她獨自撫養著3個孩子,除了一畝玉米地,家裏的收入來源都靠打零工。
2018年年初,天津對口援疆的扶貧企業在幸福村建設了年供種能力1.8萬隻的核心種羊場。企業在當地招工,村幹部首先推薦了村裏的貧困戶。
“孩子們有低保作為生活保障,我在村子附近的一家養殖企業當飼喂員,每月有2000元的收入。”如則尼亞孜罕 依米爾阿則説,低保成為家庭重要的生活保障來源之一。
和如則尼亞孜罕 依米爾阿則的3個孩子一樣,新疆有130萬喪失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四類”困難群眾(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全部實名納入了農村低保保障範圍,這為特殊困難群眾編織一道民生“保障網”。
新疆通過實行持續深入的“兜底”政策,不斷加大項目資金籌措力度,推進兜底保障項目建設,擴大社會服務供給,增強兜底保障能力,進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産業扶持“置興業”
沙棘常被用於防風固沙,即便位於帕米爾高原的阿合奇縣自然環境適宜大面積種植,且果實加工飲品很受市場歡迎,過去當地卻並未把這種“不起眼”的植物作為一種産業來發展。
“過去因為缺乏資金,村民害怕承擔種植風險,不願意主動參與或自主承包種植。”華能新疆能源有限公司駐阿合奇縣庫蘭薩日克鄉別迭裏村工作隊隊長何毅説。
為了調動村民積極性,工作隊牽頭示範,看到種沙棘苗收益頗豐,村民紛紛在農耕間隙加入沙棘林種植隊伍。
“僅通過挖樹坑、栽樹苗全村實現收入67萬餘元,平均增加家庭收入2000元。”何毅説,沙棘種植、採摘為全村農牧民帶來100萬元以上的經濟收入。
2018年,阿合奇縣有1.4萬畝沙棘挂果,其中9000畝以每戶10畝分配給貧困戶,沙棘林地所有權歸集體,貧困戶享有沙棘鮮果採摘出售收益權,僅採摘一項貧困戶每年可增收2500元,其餘沙棘地收益則被納入村集體經濟收入。
目前,當地沙棘産業已建立“公司+貧困戶+集體”的生産模式,初步形成了供、産、銷産業鏈,産品熱銷。“不起眼”的沙棘成為脫貧“金豆豆”。
隨著基礎條件薄弱、渠道資源不足等短板被補齊,新疆探索出産業發展新機遇、産業轉型新路,激發了脫貧積極性,産業發展的持續性也得到保障。
2018年,中央對新疆的扶貧資金突破百億。新疆全年落實扶貧資金334億元,53.7萬貧困人口脫貧,513個貧困村退出、3個貧困縣摘帽,貧困發生率由2017年底的11.57%下降至2018年底的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