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安全支付意識增強 移動支付不良習慣別忽視
近年來,我國移動支付行業蓬勃發展,但在高速發展的背後,支付安全問題也引起社會普遍關注。專家表示,隨著一系列監管政策出臺和金融安全消費知識普及,公眾風險防範意識明顯增強,但一些影響移動支付安全的不良習慣仍需注意避免。
回顧過去的一年,支付行業發展勢頭強勁,尤其是移動支付增速較快。人民銀行發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三季度,移動支付業務169.35億筆,金額達65.48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4.19%和32.91%。
“支付行業的穩健快速發展,離不開資本和科技的撬動,也離不開監管政策的護航。”京東數字科技研究院院長孟昭莉認為,規範條碼支付業務標準、支付機構備付金集中存管等相關監管政策的完善,為移動支付創新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
中國銀聯風險安全專家王宇介紹,隨著金融科技應用的加快,公眾對移動支付的便利性與安全性日趨肯定。指紋支付等生物識別技術具有安全、準確、便捷等特點,日漸成為移動支付的標配;同時,U盾、動態密碼及數字證書的使用增長明顯。
銀聯發佈的移動支付安全大調查分析報告顯示,隨著金融安全消費知識普及與全國懲治電信網路詐騙活動的持續深入,移動支付外部環境的安全性得到進一步改善,消費者的防範意識也有所提升,移動支付領域網路詐騙行為發生率顯著下降。
專家指出,儘管公眾的自我保護意識明顯改善,但一些移動支付的不良習慣,仍在影響支付安全,需要引起消費者關注。
——更換手機或刪除手機應用程式時,未妥善處理支付敏感資訊。
更換新手機未刪除支付敏感資訊,或是不再使用手機支付軟體未解除銀行卡綁定,這兩種做法都可能增加賬號被盜或資訊洩露的風險。因此,更換手機時應刪除存留的支付資訊,並恢復手機出廠狀態。
——安裝未知來源的手機應用程式。銀聯發佈的數據顯示,主動安裝手機跳出的不明文件是移動支付主要的高風險行為類型。
專家表示,由於製作門檻低、安全性不足等原因,二維碼容易被犯罪分子所利用,傳播釣魚網站、手機病毒、惡意程式等,建議消費者在使用二維碼支付時儘量使用被掃模式或選擇更為安全的動態二維碼。
——社交軟體中傳輸敏感資訊。在使用社交工具時,部分用戶會將自己的身份證號、銀行卡資訊、賬號密碼等拍照發給他人,留下安全隱患。
專家建議,涉及個人隱私的資訊切勿隨意透露,不隨意點擊不明連結及二維碼,定期升級軟體、查殺木馬病毒。
此外,專家還建議,消費者應開啟賬戶操作提醒,如登錄、消費、修改密碼等,當察覺到賬戶被盜用時,第一時間和警方取得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