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著實驗室過春節
【新春走基層 我與祖國同奮鬥】
光明日報記者 劉茜 陳建強
天津大學北洋科技樓裏光線不好,生物微納機電器件團隊的實驗室也不寬敞。臨近春節,段學欣依然在這裡忙碌著。
今年40歲的段學欣5年前從海外回到天津大學,加入胡小唐教授和龐慰教授領導的微機電系統團隊。這5年,他們圍繞“聲鑷”技術展開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
“聲鑷”是一種“以聲波能量為鑷子”的作業系統。之前,聲波器件大都運用在半導體和可消費電子領域,段學欣的研究方向是把聲波器件運用在醫學和生物科學領域,利用聲波能量對細胞或微小生物顆粒進行操控。段學欣團隊將高頻超聲波器件與微流控晶片結合,掌握了全新的粒子操縱技術——“聲流體鑷子”。與傳統聲鑷相比,“聲流體鑷子”體積更小,操控更為精細精準,打破了傳統聲鑷不能精準控制微奈米尺度生物體的瓶頸,不僅可以精準地操控細胞移動,甚至能夠分選移動、精確控制、裂解細胞,為生物醫學研究、疾病早期診斷等領域提供了更有效、更精確、生物相容性更好的工具。
他們還借助這一新成果,與微流控系統結合,開發出多種性能優異的生物化學執行器和感測器。
科研成果讓段學欣非常欣慰,他説,回國這段時間深深感受到,只要肯用心肯努力做科研,就一定會出成果。現在科研經費比較充足,各項機制也順暢,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科研人員的後顧之憂。
除了科研,段學欣的成就感還來源於他的學生們。“我非常喜歡教學,學生們非常努力。”段學欣指著實驗室裏一名學生説,“已經寒假了,他是四川人,到現在還在實驗室裏工作。”
談到期待,段學欣提到學校科研的産業化問題,只有實現了産業化,基礎科研才能更好地服務於社會,為早日實現中國夢提供助力。也期待著國家能推出更多有利於科研工作者的政策,希望科研的環境再寬鬆一些,也希望全社會能對基礎科研轉化為産業更加有耐心和信心。
“回國5年,我已經找到了自己獨立的科研方向,希望未來的5到10年,我們團隊能將科研成果産業化。我也希望培養更多的學生,幫他們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這個春節,段學欣會依然留在實驗室,他想要離實驗室近一些,方便隨時做實驗。
(光明日報天津1月26日電)
《光明日報》( 2019年01月27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