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超90萬億元!中國經濟交出穩中有進成績單
新華社北京1月21日電 題:首超90萬億元!中國經濟交出穩中有進成績單
新華社記者陳煒偉、劉紅霞、申鋮
21日,位於北京西長安街的國務院新聞辦發佈大廳內,新鮮出爐的2018年中國經濟數據材料,很快被現場的中外媒體記者一搶而空。在全球經濟和貿易復蘇曲折背景下,世界對第二大經濟體運作態勢的關注持續升溫。
翻開中國經濟“年報”,儘管面臨穩中有變、變中有憂的困難挑戰,中國經濟用超90萬億元的經濟總量、6.6%的經濟增速、1361萬人的城鎮新增就業等指標,交出一份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成績單。
超90萬億元經濟總量增強發展信心
首次突破90萬億元!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經濟比上年增長6.6%,實現了6.5%左右的預期發展目標,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
“2018年國民經濟繼續運作在合理區間,實現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如此評價。
複雜嚴峻形勢下,這份成績單來之不易——
看全球,過去一年,世界經濟“本應向好”的發展態勢因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而遭遇轉折,金融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劇烈波動,全球投資大幅下滑,這對於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而言,無疑是巨大挑戰。
看國內,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凸顯,經濟仍面臨轉型陣痛,週期性、結構性、體制性矛盾交織。
內外挑戰疊加之下,這份成績單“成色”不錯——
6.6%的增速,在世界前五大經濟體中居首位,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30%,持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者;
CPI比上年上漲2.1%,低於3%左右的預期目標,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61萬人,連續6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都保持在5%左右,實現了低於5.5%的預期目標;
全年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30萬億元,外匯儲備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
“挑戰重重,來之不易。”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評價説,中國經濟在困難和挑戰下展現出的韌性、潛力和迴旋餘地,極其可貴。
中國經濟的穩健表現,也給世界注入信心。
美國陶氏化學公司首席執行官吉姆 菲特林告訴新華社記者,陶氏看好中國的長期發展潛力、看好中國的巨大國內市場、看好中國營商環境持續改善,這決定了陶氏不僅從未想過退出中國,而是堅定加大對華投資;不僅擴大在中國沿海地區的産能,還加大對中國中西部地區的投資。
應對變中有憂 實現穩中有進
全年經濟數據發佈當天,另一則新聞引人關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21日上午在中央黨校開班,“增強憂患意識”“妥善應對經濟領域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成為重要內容。
2018年下半年以來,在“穩”的基礎上,中國經濟的“變”和“憂”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最新數據顯示,除了經濟增速有所回落,供給側的工業增加值增速,需求側的固定資産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指標增速也不同程度下滑。
“經濟運作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前進中的問題必須有針對性地解決。”寧吉喆説。
察勢者明,趨勢者智。過去一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科學決策,在重要節點為經濟運作把脈定向、相機調控。2018年下半年以來,著眼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一系列積極有力的政策措施陸續出臺。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和經濟運作新變化,黨中央審時度勢,主動應變,強調‘六穩’,政策組合拳及時穩定了信心。”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顏色説。
如果觀察結構和效益指標,中國經濟運作“亮點”不少。
從需求結構看,2018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6.2%,消費作為經濟增長主動力作用進一步鞏固。投資內部結構優化,民間投資、製造業投資都加快增長。從産業結構看,第三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52.2%,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工業內部結構加快向中高端邁進。新産業、新産品、新業態、新模式也在不斷成長。
“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穩步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邁進,經濟發展品質在持續改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説,針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中央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三大攻堅戰,雖然短期産生了一定陣痛和緊縮效應,但經濟仍然平穩增長,也為高品質發展奠定基礎。
保持定力邁向高品質發展
新的一年,中國經濟面臨著一張頗有難度的“考卷”。
國際環境仍有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國內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中國經濟能否繼續“有底氣”?
專家普遍認為,要抓住並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
前進中的問題,必須有針對性地解決。寧吉喆説,今年,宏觀政策要強化逆週期調節,結構性政策要強化體制機制建設,社會政策要強化兜底保障的功能。
堅決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圍繞“建設、改造”加大投資力度;推進更大規模的減稅和更明顯的降費;為實體經濟提供足夠的金融支援……新年伊始,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多部委已為推動經濟持續發展亮出實招。
發展中的障礙,必須堅持靠改革來破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準開放。
“不能因為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就放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堅持用改革的辦法矯正要素配置扭曲,增強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增強經濟發展韌性。”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説。
近14億人口、超過4億中等收入群體、近9億勞動力、7億多就業人員……巨大的國內市場就是未來希望和潛力所在,也是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底氣所在。
“我們既要看到矛盾、困難、問題、挑戰和危機的一面,更要看到希望、機遇、光明和前景的一面。”寧吉喆認為,2019年,我國經濟危中有機、穩中趨進,有基礎、有條件、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運作處於合理區間,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在李偉看來,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綜合實力已經大大增強,經濟發展的基礎更加牢固,政策迴旋大有餘地,抵禦衝擊的韌性更強。我們完全有能力有條件加快培育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保持長期高品質發展的良好態勢。(參與采寫:魏玉坤、王錦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