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改善交出亮麗成績單
2018即將過去,回首這一年,不斷升騰的美好生活嚮往、不斷改善的民生福祉,讓人內心暖意融融。
這一年,超過1200萬人在城鎮就業,享受更加便捷幸福的美好生活;
這一年,脫貧攻堅邁出堅實步伐,到今年年底全國貧困發生率預計將降至2%以下;
這一年,教育均衡、鄉村振興、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弱有所扶……一系列實際舉措聚焦民生領域難點熱點問題,一幅幅溫暖的民生圖景徐徐展開。
“我們要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所需所急所盼,讓人民共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發展成果,有更豐富、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猶在耳畔。
這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的最好詮釋,是對“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的最好回答。
兜牢底線,人民共用發展紅利
“今年可以過個好年了,馬鈴薯通過快驢平臺運到大城市,不用發愁銷路,這一年的忙活值嘞。”在馬鈴薯産銷對接活動首批發車現場,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寧遠鎮紅土村馬鈴薯種植戶何海生精神抖擻,忙前忙後地幫忙打包、搬運、裝車。
通過産銷對接,定西的3000噸馬鈴薯被發往重慶、成都等西南城市,直接進入餐飲商家的後廚。在全國貧困地區農産品産銷對接行動7場活動現場,總簽約金額超190億元。
2018年是實施脫貧攻堅三年行動的開局之年,扶貧工作重視程度之高、政策舉措之實、工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改革開放的中國,書寫著“最成功的脫貧故事”。
2018年,中央財政補助地方專項扶貧資金1060.95億元已全部撥付完成,比2017年同口徑增加200億元。新增部分全部用於支援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
截至今年10月,2016年和2017年589萬人的搬遷建設任務已順利完成,今年280萬人搬遷建設任務推進有序,年底全國將完成870萬人的搬遷建設任務,實現“十三五”建設任務“大頭落地”;
預計到今年年底,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將減少85%以上,貧困村將退出80%左右,貧困縣脫貧摘帽50%以上,我國貧困發生率將降至2%以下。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不斷補齊的民生短板,讓改革開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一年來,全國保障性住房建設緊鑼密鼓——全國棚改開工616萬套,改善約1400萬住房困難群眾居住條件,全國公租房分配率已超過90%;
一年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加速破冰——所有三級醫院均開展預約診療服務,超過80%的醫院實現同級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推動跨省異地就醫費用直接結算取得重大進展,減少了患者跑腿以及墊資的壓力;
一年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超過9.33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超過13.5億人,基本實現全民參保,百姓“安全感”“獲得感”穩步增強。
一項項部署、一個個數字,為全年民生改善交出亮麗成績單。
攻堅克難,民生關切得到回應
在江西省定南縣城區京九大道同德樓路口的智慧停車樓前,一輛輛小轎車陸續駛進停車入口,數分鐘時間,車子就被自動、安全、快捷移至適合車位。
“這個立體智慧停車樓,有效地緩解了城區‘一車難停’的問題。”定南縣居民何愛華説,別小看這個智慧停車樓,雖然佔地總面積不到700平方米,卻能提供169個停車泊位,給居民生活帶來極大方便。這是定南縣有效緩解群眾熱切關注的民生難題的一個縮影。
民意召喚使命,擔當彰顯情懷。一年來,各地注重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不斷做好普惠性、基礎性民生建設,全面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用水準,滿足老百姓多樣化的民生需求。
10月1日起,個稅“起徵點”從每月3500元上調至5000元,改革實施首月,全國個人所得稅減稅316億元,有6000多萬稅改前的納稅人不再繳納工資薪金所得個人所得稅,為百姓帶來切實的實惠;
一年來,各地下大氣力打好環境治理攻堅戰,推進跨區域聯防聯控大氣污染,加速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建設。目前,包括福建、貴州、江西三個生態文明試驗區在內的21個省區市已出臺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46個重點城市著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理設施體系建設;
一年來,市場監管部門完成對國內108家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産企業體系檢查“三年全覆蓋”目標,加強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力度,查處案件4.1萬件,貨值金額16.4億元,確保群眾買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
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
在新發展理念的牽引下,民生工程與百姓幸福感相得益彰、積極呼應,民生成績單不斷增添耀眼的亮色。
改革創新,幸福生活就在眼前
“在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從上交資料到全部證件辦理完成只用3天時間,確實提高了效率,讓企業少跑腿。”談到行政審批改革,中民築友房屋科技東安公司總經理蘇佔鰲説。
2018年以來,東安縣在推進“放管服”改革中,破解立項難、審批難、辦證難等問題,創新開展以“一次性蓋章匯”為核心的並聯審批制度改革,對已確定的重大項目和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招商引資項目等,實行“一站式”審批辦理。
不僅在東安,在浙江杭州,從一窗受理、兩廳融合到週末不打烊、打造移動辦事之城,一個個新名詞的背後,“最多跑一次”改革正蹄疾步穩、多點推進。
一年來,不斷加速的改革步伐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開創了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良性互動的新境界。
從“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到“證照分離”,以“減證”促“簡政”,讓企業再迎準入經營大禮包;
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試點範圍已覆蓋全國1000多個縣市區,全國超過13萬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完成改革,共確認集體成員2億多人,累計向農民股金分紅3251億元;
“營改增”等稅制改革和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助力創新創業,創造了更多就業;
政府購買服務,通過市場化改革彌補養老、醫療等公共服務缺口,為社會治理帶來新模式、新格局。
民生項目的含金量,正在轉化為各地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定居後,孩子上學方便了,我們也能開商店、跑運輸,掙錢門路也多了。”新疆裕民縣察汗托海牧場阿克鐵克切牧民新村牧民沙依勞 那山搬遷定居後,對未來生活充滿憧憬;
“村裏的微旅遊景點開發後,村道加寬了,河道整治好了,環境更美了,縣裏還開通了到景點的公交車,站臺都修到了家門口,交通方便,日子更紅火了。”湖南省東安縣大廟口鎮新溪村農戶鄧軍説;
“有了人造花扶貧車間,在家門口就有活幹,我們脫貧的底氣更足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隆德縣觀莊鄉前莊村村民張淑芳信心滿滿。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站在新的起點,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中國民生改善踏上新的征程。(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