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養老驛站:面向老年人的小學

2018-12-06 09:49: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原標題:養老驛站:面向老年人的小學

  【壯闊東方潮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改革故事】

  老年人的生活某種程度上可以説是隱匿于主流視線的。他們的精力以自己不願接受的速度下降,輾轉騰挪的公共交通慢慢成為一種挑戰;惡劣天氣對他們來説傷害更大;設有電子自助設備的公共場所常讓他們不知所措;在佈滿臺階且黑暗的電影院內小心翼翼;更別説空巢老人所需卻很難意識到的心理疏導。

  “2010年至2020年10年間,我國老齡人口將增長7800萬,平均每年有780萬人邁入老年人行列。”中國老齡産業協會副會長張愷悌接受記者採訪時説,這使得中國的養老服務需求迅速增長。先前從事餐飲業的馮遜,2016年加入發展老齡産業的專業公司,致力於解決老年人的困難。

  同年,北京市老齡工作委員會印發《關於開展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建設的意見》,對養老驛站的規劃建設、功能定位等提出要求。養老驛站,這個略顯陌生的名詞開始走入北京老年人的生活。

  “街道和社區的人力有限,之前主要集中在逢年過節慰問老人,或者為老人宣傳政策,但這些都滿足不了老人的需求。所以,我們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專業化運營的工作思路,引進專業化的養老服務商。”東城區東花市街道黨群工作辦公室工作人員何迪説。

  東城區以公開招投標的方式建立區級養老服務運營商目錄庫,入庫機構將通過運營考核機制,實行末位淘汰管理。馮遜所在的公司正是其中一家:“我們和街道合作的方式是‘服務換場地’,街道提供免費場地,按照要求進行硬體、設備添置,我們提供具體服務。”

  在寸土寸金的東城區,場地是個大問題。東花市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副主任宋亞鵬介紹:“白橋大街8號樓下原是十幾家小店,租房合同到期後,結合‘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東花市街道聯合産權單位對這裡進行騰退清理,建起南裏東區養老驛站。”馮遜就此與這裡結緣,成為負責人,與同事們漸漸融入附近社區老人的生活中。

  馮遜將養老服務體系分為三個階段:小學、中學、大學,“驛站提供的是小學服務,許多55歲到70歲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但是子女要上班,需要外部力量支援,這個工作就由我們來做。如果老人需要短期照料,比如生病無法在家過夜,可以選擇照料中心。年紀再大些的老人,如果需要365天的照顧,那就可以進入中學——養老院,再往上走就是大學——臨終關懷機構、醫院等。”

  東花市街道此前只有一家照料中心,經過此次修建,現在共有3間養老驛站和一間養老院。馮遜負責的是最大的一間,粉刷一新的中式長廊,推開門的瞬間,略顯喧鬧的聲音讓人一下子感受到屬於老年人的活力。

  讓老人知道有這樣的去處,的確費了一些功夫。在半年時間裏,主要靠社區宣傳,馮遜和同事到府詢問,記錄老人需求。“老人沒有購買服務的消費觀念,這需要慢慢引導。特別困難的家庭會由政府補貼為他們購買一些基本服務。現在,我們每天會服務80人次到100人次,最主要的是助餐服務,每天送出約50份午餐。”馮遜説。

  在這個近800平方米的空間裏,除了老年活動室、老年康復理療室之外,還有配備了專業設備的口述歷史室、電影放映室,展板上貼著老人想看的電影名。再往裏走就進入了模擬居家的環境,除了提供日托服務外,也起到了科普老年居家應如何裝修的作用。

  貼在墻上的服務內容細緻多樣,包括公益性與經營性。既有免費的測血壓等健康指導、老年社團、心理減壓,也有收取一定費用的老年餐、修腳、理髮、陪同外出看病、呼叫服務等,對於失能的老人還可以提供平衡訓練、步態訓練等,並按照托底扶助、市場普惠有不同的收費標準。

  儘管功能多樣,馮遜仍把驛站定義為一個平臺,“這麼多服務靠3名正式員工肯定是不夠的”。經街道、駐街企業推薦,企業招募,還有11名比較固定的志願者參與負責運營,“最主要的工作是聯繫專業化的養老服務商為老人提供服務。我們也定期到府問詢,陪老人聊聊,看需不需要更新服務”。

  到府問詢除了方便養老驛站工作外,也屬於街道工作的一部分。今年東花市街道“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服務於民”實踐工程正式啟動。老人大多不會上網,街道通過調動社區黨員、志願者等到府拜訪、召開座談會,收集老人意願,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包括老人需求在內一共統計了4300多項需求事項,現在已全部解決。我們還會繼續開展這項活動,解決居民最關心最現實的問題。”東花市街道工委副書記張之澤説。

  (本報記者陳慧娟)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