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蔡方鹿:以“日新”精神縱深推進改革開放

2018-08-20 14:04: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中國人熟知的名句,它出自儒家經典《大學》。“日新”的説法出現後,後世思想家不斷闡發,對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産生了很大影響。比如,宋代張載對“日新”的解釋是:“富有者,大無外也;日新者,久無窮也。”認為只有“日新”,事物的發展才沒有窮盡。他進一步指出:“日新,悠久無疆之道與”,將“日新”視為事物發展在時間和空間上沒有窮盡的普遍規律。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把天地的發展歸納為“新故相推,日生不滯”,強調順應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客觀變化而不斷進步,如果因循守舊就會導致退步甚至消亡。

  總的來説,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日新”意為永不停息地自我革新。它包含兩層含義:一層是在世界觀層面,認為世界是不斷發展進步的,處在不停的變化之中,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另一層是在方法論層面,為適應世間萬物的發展規律,人們應當順應自然、社會的發展趨勢,不斷與時俱進、革故鼎新、自強不息、奮鬥創造,這樣才能追趕上時代的步伐,不斷推動文明發展進步。反之,如果因循守舊、抱殘守缺,就會被時代拋棄。

  經過長期發展,“日新”成為中國人重要的精神元素,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對個人、民族、國家發揮著獨特作用。處於順境之時,“日新”精神能夠提醒人們保持憂患意識,不滿足於現狀、不斷開拓進取。處於逆境之時,“日新”精神可以激發人們堅韌不拔、不屈不撓,不斷克服困難、闊步前進。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中國人民崇尚進取、推陳出新、不懈奮鬥,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成果。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鴉片戰爭後,中國陷入深重災難中。無數有識之士主張以新學取代舊學、以新政取代舊政、以維新和革命改變舊體制,以挽救民族危亡、扭轉中國命運。中國共産黨生於憂患、成長于憂患、壯大於憂患,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歷經艱苦奮鬥、不懈前進,帶領中國人民建立了新中國。40年前,中國共産黨又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進行改革開放,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的偉大革命,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中國人民更加昂揚自信。中國共産黨這種開拓創新、勇於進取的精神,也是中華文化中“日新”精神的傳承和體現。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新陳代謝是宇宙間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規律。改革就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生産力的活力正是在生産關係不斷變革、不斷更新過程中被激發出來的。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度煥發出蓬勃生機,黨和人民的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

  當前,改革進入深水區,面臨更多不易跨越的礁石和險灘。這個時候,把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應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日新”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拿出更大的決心和勇氣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繼續不懈奮鬥。

  (作者為四川師範大學傑出教授)

  網站編輯:唐明濤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