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關村的科技弄潮人

2018-08-04 20:3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中關村,我國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到2020年,能否按規劃建成國內首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關鍵,還要看這裡的科技弄潮人。

  激情燃燒

  “我在矽谷工作過,那裏工作節奏算是快的,但也就相當於中關村節奏的二分之一。”曾在美國航空航太局Ames研究中心擔任數據科學家、現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創建人張弓説:“比如現在早已過了下班時間,你看我們的會議室裏還都在開會。”

  已是晚上7點半,佳格天地公司的幾個小會議室依然爆滿,其中一大間辦公室裏幾乎所有工位上都有員工在埋頭工作。

  “作為創業者,我是用腳投票來選擇創業環境,哪好就選擇哪。”張弓對記者説。深耕大數據管理的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在美國註冊,2015年整體搬到中關村。從美國到中國3年時間,公司由3人發展壯大到130人。

  7月9日一大早,記者剛進入位於北京北四環的中關村國際創新大廈一層大廳,就被前臺攔住要求登記。只見登記簿滿滿一頁的來訪事由,全是招聘。前沿技術企業的用工需求,如同目前的仲夏季節一般火熱。

  7月11日,天氣預報北京暴雨。晚上8點半,國際創新大廈的辦公室依然燈火通明。創新創業的激情,讓大家對暴雨天氣無暇顧及。

  “中國聚集了一群對未來有希望、有要求的年輕人,願意通過努力、通過技術改變自己人生。在中關村這樣的創新環境中,他們一定會實現自己的夢想。”張弓對中關村的年輕人滿懷期待。

  創新的激情不僅洋溢在科技創業公司中。7月11日,清華大學智慧系統實驗室的陳震老師帶領20位學生來到聲智科技有限公司,開展暑期現場教學。

  “大家來自不同的專業,都是根據興趣自願報的。大一大二的學生能夠提早介入前沿技術領域,對他們的未來成長非常有幫助。”陳震老師説。

  勇立潮頭

  “我們服務了近百家公司,包括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小米、華為5家國內巨頭。”從體制內研究員轉身為創業公司創建人的陳孝良説,“國內五大巨頭都是在全球尋找供應鏈,我們靠的是技術優勢而不是品牌優勢”。

  陳孝良的北京聲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僅兩年,他們未來致力於三個維度:一是人人對話,讓通話時語音更加清晰;二是人機交互,讓機器能“理解”人的語言和情緒;三是機器和機器交互,讓家居智慧化。

  您是否想到這些能全部識別——北京環路上高速行駛著的汽車什麼顏色,副駕駛的位置有沒有人,車裏的人有沒有抱孩子,有沒有係安全帶,有沒有在打電話;車有沒有撞損痕,車前面有沒有挂件和擺件,有幾個年檢標,等等。“只要道路攝像頭使用我們的演算法,都能識別出來。”北京深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王建輝説。該公司深耕“車臉”識別領域。即使車輛換了牌子,重新噴塗顏色,仍能識別出來。其技術在西安發現有6輛計程車使用同一牌照。

  “從科研的角度説,我們的液態金屬全球領先。”北京夢之墨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和清華大學雙聘教授劉靜表示,“液態金屬能打破製造業的不平等。可以説,傳統的所有設備都能靠液態金屬來製造。未來的工業革命,將是個性化製造技術突破”。

  “未來樹葉、墻壁甚至人的皮膚層,都能夠製造電子電路、電子器件。”劉靜説。過去,這樣的技術是在大的生産線上,以很大的時間、能源等方面投入,經過比較複雜的程式,才可能完成,“夢之墨”將一切簡化,解決了過去無法攻克的一些電子電路難題。7月12日,北京夢之墨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協會成立。“全世界液態金屬呈爆髮式增長,我們要把一個新興領域,在全國範圍,乃至在全世界範圍進行普及。”劉靜説。

  全球首創液態金屬電子增材製造技術、世界最大的人臉識別技術平臺、全球首創量子點光譜感測器、國內首款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在中關村,前沿技術企業的引領性創新成果愈來愈多。

  迄今,已有57家來自人工智慧、大數據、虛擬現實、高端晶片、無人駕駛、生物醫藥、新材料和高端製造等領域的企業,獲“中關村前沿科技企業”標牌。“這些企業代表了中關村技術創新的最前沿,將引領我國科技創新的方向和潮流。”中關村管委會主任翟立新説。

  如魚得水

  顛覆性原創技術的背後,是頂級領軍人才的高度集聚。中關村前沿科技企業中,一半以上企業的團隊核心人員是院士、國家“千人計劃”人才,以及北京市“海聚工程”“高聚人才”等高端人才。

  多年來,中關村面向全球啟動了前沿項目的挖掘,並積極整合多方資源,為人才團隊創造如魚得水的生態環境。

  中關村前沿技術創新中心由中關村管委會牽頭籌建,中關村管委會和海澱區政府共同組織、聯合支援。運營該中心的中關村前沿科技與産業服務聯盟的聯合秘書長竇彥莉表示,進駐中心的企業,可享受一半租金的補貼,還能享受資金支援、宣傳支援、展示支援、投融資服務、園區選址和對接服務及優先享受其他政策支援等。

  近兩年,中關村通過全球徵集、公開路演的創新方式,公開選拔前沿技術企業。入選企業需進行公開路演,由“專家+投資人+公眾”,按照“技術+社會需求+市場前景”的多元標準公開評審。入選後除了能獲得資金、政策、資源對接、信用背書等方面的政府支援,還可以通過創新中心這樣的企業産業集聚,受益於“強強聯合”的效應。

  “技術發展關鍵是要找場景。”中國科協企業創新服務中心主任鄭浩峻認為,現在社會分工高度細化,企業單打獨鬥、一枝獨秀的階段已經一去不復返,光有技術沒有場景是不行的。比如液態金屬,需要消費,需要産業,需要上下游互相配套。在這樣的生態環境下,企業才能很好地生存發展。大企業忙於建自己的生態鏈,小企業更熱衷於互相借力,抱團取暖,共同發展,原因就在於此。

  中關村政府的企業服務,已到精細化操作的精準服務階段。這裡,既有行業生態、區域生態,也有政府搭建的小生態。許多科技創新企業反映,這正是他們擠進中關村、留在中關村、在中關村能更好發展的關鍵所在。(經濟日報記者 趙淑蘭)

[責任編輯:張禦舲]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