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種它就像養孩子,你怎麼付出,它怎麼回報” | 長江日記

2018-07-30 13:33:00
來源:中國之聲
字號

  7月29日 星期日 重慶 多雲轉雷陣雨

  我們在重慶港八碼頭登上客輪。一覺醒來,客輪在萬州港客運碼頭靠岸。位於重慶東北部的萬州區處在三峽庫區腹心位置,是成渝城市群沿江城市帶的區域中心城市。正值長江汛期,萬州江面上的漂浮物增多,機械化專業清漂船正在江面上清漂作業。

  沿著蜿蜒山路開車行駛了1個多小時,我們來到萬州國家農業公園。

  國家農業公園內,蟬鳴聲此起彼伏。這是重慶創建的首個國家農業公園,建設範圍228公里,涵蓋萬州區的7個鎮46個行政村。重慶要以此打造鄉村旅遊綜合體,促進農業農村的轉型發展。

  萬州區同鑫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盧長坤正在智慧大棚裏澆灌草莓幼苗。

  “這個就跟養孩子一樣,實實在在講,你怎麼付出,它就怎麼回報你。”

  盧長坤精心管理的同鑫蔬菜大觀園佔地1000多畝。在這裡,平時在市場上常見的蔬菜都“住”進了一層層階梯式、盆架式栽培的管道“高樓”上,像門牌號一般,標注著氣霧栽培或者水霧栽培。

  “這個就叫氣霧栽培,就是一種栽培模式,通過高壓,把水霧化了過後,植物在空氣中吸收養分,我們施的肥料80%它都是吸收了的。一個是肥料減少了,再一個減少了面源污染。”

  在萬州國家農業公園,類似這樣的現代農業,正在進行著大膽的探索和實驗。就在盧長坤的蔬菜園子不遠處,一種成規模種植的經濟作物吸引了我們,它叫玫瑰香橙。這是從義大利引進的新品種,當地把它當作主導産業在規模種植。萬州區果樹站副站長汪小偉説:

  “這是鄉村振興的主導産業,我們未來要把玫瑰香橙發展到20萬畝,産量30萬噸,這也叫地理標誌産品,跟我們的氣候關聯太強了。”

  因地制宜地找到了玫瑰香橙這一地理標誌産品,它的優勢不光在經濟收益高,還具有看得見的生態價值。

  “柑橘種植,我們現在有機肥替代化肥,減少了面源污染,也比大田作物使用的農藥和化肥量小,這是對生態的一個貢獻。從2010年到現在,我們長江沿岸發展了8萬畝的玫瑰香橙,也增加了森林覆蓋率。”

  生態和産業雙贏,這種“環境友好型”的種植方式正在改變著三峽庫區的農業面貌。在雲陽縣盤龍社區,當地也通過柑橘種植找到了綠色發展的路子。在雲陽縣的長江南岸,2000多畝柑橘園築起了一道綠色屏障。雲陽縣林業局局長向貴平説:

  “經濟林也能發揮生態保護的作用。栽果樹提高我們的森林覆蓋率,改善我們的生態環境,同時也增加了我們的收入。”

  雲陽縣的採訪結束時,天上忽然下起了瓢潑大雨。雨後,一道彩虹浮挂在空中,讓我們格外驚喜。黃昏時分,我們回到客輪上,準備開往下一站—巫山縣。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長江流域以水為紐帶,連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了巨大而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長江經濟帶,覆蓋11個省市,是全國最重大的産業集聚區和城鎮密集帶,也是中華民族的經濟大動脈。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曾兩次召開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樹立“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新形勢下如何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如何平衡?

  7月20日起,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派出多位記者,從雲南出發沿江而下,歷時近一個月,全媒體、多角度呈現變化中的新長江,大型主題採訪《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同步推出。我們的記者將動態記錄採訪過程中親歷的人和事,以《長江日記》的形式記錄長江沿岸的新變化。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