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夢大國工匠篇】“拉坯大師”佔紹林:半根鋸尺走天下 做有匠心的藝術家

2018-06-15 18:36: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採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央廣網景德鎮6月15日消息(記者 孫冰潔)拉坯機開始快速運轉,只見佔紹林低著頭,慢慢將雙手放在旋轉的泥巴上,神情專注又篤定,隨著泥巴在手指的作用下逐漸變成碗的形狀,他將左手輕輕扶住瓷坯,在右手拇指與中指的共同作用下,碗身漸漸變薄,出現流暢優美的弧度,他迅速將坯泥截斷,整個過程僅用了5分鐘。

  拉坯,陶瓷成型工藝中的一種。拉坯的好壞,往往決定一件陶瓷産品的最終品質。在優秀工匠輩出的景德鎮,剛過四十的佔紹林年歲不大,卻已成為業內公認的“拉坯大師”,入行二十多年,他説自己不僅要做一名好匠人,更要做一名有匠心的藝術家。

  半根鋸尺走天下

  景德鎮城東近郊一代,聚集著許多制瓷工坊,穿過一眾日式風格的店面走到盡頭,遠遠能看到一個寫有“佔紹林拉坯體驗基地”的招牌,從巷口拐進去,就是”拉坯大師“佔紹林的工作室,一座五層小樓。

  工作室有兩千多平,在景德鎮工坊中屬於中等規模,每層功能分明,一層用於學生學習拉坯;二三層用於修坯及陳列,四層展示的是佔紹林及學生的作品,五層則用於親子體驗。

  大多數時間,樓下的學生們都在拉坯機前認真地練習拉坯,整個工作室安靜的只聽到門前的水流聲。通常上完課後,佔紹林會到四樓的作品陳列室,一邊喝茶,一邊打磨作品。

  陳列室裏最醒目的位置,擺放的是他的成名作,曾在2015年獲得“古窯杯”全國陶瓷成型職業技能大賽第一名的《酒足飯飽》。該作品將瓶、碗、杯3種器型層疊倒扣一氣拉成,憑藉優美的弧度、利落的線條形成的完美比例和造型,瞬間征服了評委。

  這場比賽讓時年37歲的佔紹林一戰成名,成為陶瓷界最年輕的拉坯大師,此後佔紹林接連參加多場比賽,斬獲多項大獎。

  而在眾多展品中,有一件物品卻格外引人注目,那是半根生銹的鋸條,佔紹林把它放在代表作《酒足飯飽》旁,每當有人問起原因,他的答案都是:我的成功離不開這半根鋸條,我是靠著它闖天下的。”

  這半根鋸條,就是佔紹林打磨瓷坯的唯一工具。

  拉坯、乾燥、上釉、燒制是陶瓷製作的基本步驟。其中拉坯是陶瓷製品成型的第一步,決定著整件作品的成敗,也是手工制瓷中最關鍵、最難的一道工序。

  由於陶泥材質較軟,定型很難,稍有不慎就會坍塌,拉坯完成後,要進行進一步修行,一般工匠習慣用竹篾,獨佔紹林用鋸條。“鋸條軟硬適中,又有弧度,結合力與美,拉坯的時候,力道的控制十分重要,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佔紹林手拿鋸條修坯,手上功夫精到微毫,從器物造型、坯體厚薄、流線弧度都拿捏得非常精準,且速度極快,毫不拖泥帶水。憑藉好手藝,佔紹林年紀雖不大,卻廣受業界認可。

  博採眾長敢於突破

  佔紹林老家位於距景德鎮三十多公里的佔家村,如果不是誤打誤撞進入陶瓷行業,他時常覺得自己今日可能還在四處打工,為生活奔波。談起與陶藝結緣,他説純屬機緣巧合。

  因為家庭變故,當年剛上初一的佔紹林不得不輟學,賺錢養家。在16歲來到景德鎮拜師學藝前,他收過廢鐵、抓過蛇、當過泥瓦匠,但始終沒有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直到因為姑姑的幫助,進入景德鎮拉坯行當拜師學藝。

  因為人機靈又勤奮,只用了一年半,佔紹林便學成出師。開始在各個陶瓷工坊做工,未成名的拉坯師傅賺錢不易,2003年左右,佔紹林曾一度想要放棄拉坯,隨朋友經商,幾次嘗試,均以失敗告終,從此佔紹林收了心,決心一心一意在陶瓷界作出一番事業。

  如今他被業內尊稱為“拉坯大師”,不僅因為20多年的純熟技藝,更在於他突破了景德鎮傳統拉坯技藝,把陶瓷造型由傳統三節拉法改成一次性拉成。

  按照景德鎮的傳統技藝,做一個陶瓷大件,需要分三節做好以後,再組合在一起,工序多、成本高,藝術效果也沒有一次性成型的自然、漂亮。善於琢磨的佔紹林在參加過一次技能大賽後萌生了念頭:能不能一次性成型?

  然而,真正上手的時候,佔紹林發現困難比想像大得多。“拉坯是一項精細活,手上的力度稍有差錯,都會前功盡棄,做十次能有八次是失敗的,力度、水分、幹縮比,缺一不可。”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多次改進拉坯工藝後,佔紹林終於實現了對傳統技藝的重大突破,成為景德鎮大物件一次拉坯成型第一人。

  “當時很多同行都過來觀摩學習,但是這個不是一下子就學的會的,得靠自己的審美和技藝的結合,需要經過長期的苦練才能成功。”談到當時的成功,佔紹林如是説。

  他並不避諱對自己工藝的自信。“我做出來的東西,別人很難模倣,因為我隨時會有自己的創意加進去。”因為“不按常理出牌”,佔紹林常被視為拉坯界的“異端”,對此他卻並不認同。

  “創新也是建立在傳統之上的,如果沒有基本功的歷練,沒有對傳統的繼承,我的創新只會是空中樓閣。”

  “最終,我想成為一個藝術家”

  佔紹林的作品,紋樣繁簡相宜,既有中國傳統韻味,又含西方現代藝術之靈動之美。

  看上去似乎“輕而易舉”的拉坯過程,濃縮的是佔紹林20年如一日的堅持和鑽研。“拉坯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但通過你的堅持和創新,一件件新鮮玩意兒在你手中誕生,又是一件特別有樂趣的事情。”佔紹林告訴記者,時至今日,拉坯對於他來説,始終源於興趣,而決非機械性重復的工作。

  所以,談起“匠心”,他認為興趣與勤奮缺一不可。“拉坯你仔細琢磨,結合的是物理學、動力學、平衡學。它要一個支撐,力度不均勻的話它容易倒,支撐度不夠的話它容易塌……”談起拉坯,佔紹林有一套又一套理論,專業名詞出口成章,很難想像他僅有初中學歷。他坦言自己年少輟學,更多的經驗都來自於“吃百家飯”,即汲取百家之長。

  有一次,佔紹林接了一位藝術家的一項工程,坯體完成後,因為跟要求相差兩毫米,不得不重做。但正因為此,佔紹林從此對坯體厚薄可練就精確到毫釐的本事;因為文化課欠缺,他專程結交拜訪藝術院校老師,在與其合作中完善自己對制瓷工藝的理論修養。“我不僅要做一名工匠,我的更高追求是做一名藝術家,要有自己的作品流傳後世。”

  如今,佔紹林將大量時間用在開設工作室、培訓學生。對此,他有自己的打算。“好的技藝不能只留著自己欣賞,應該傳遞給更多人。”“我學徒時只有中午才能摸機器,只能摸一會,出師出來你的手藝很差的話別人不要。”如今佔紹林帶徒弟,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最好的原材料和大量的練習時間。但有一條原則,手藝沒有達到他的要求,不準接私活。對此,他有自己的理由,“你只有做到精益求精以後,別人才會更加認可你的作品,所以不要心之過急,慢慢來,是金子它都會發光的。”

  時至今日,每年都有幾十所院校的師生來他的工作室學習和實踐,他帶出的徒弟也遍佈全國各地。“你既要把東西做好,做出新意,還要做好傳承,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