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網路強國戰略思想的理論價值和時代貢獻

2018-06-05 11:08: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資訊革命發展大勢,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科學總結我國網際網路波瀾壯闊的發展實踐,提出了關於網際網路發展治理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網路強國戰略思想。習近平同志在今年的全國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網路強國戰略思想的豐富內涵,推動網路強國戰略思想更加成熟和完善。習近平網路強國戰略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乃至世界網際網路發展治理進程産生了重大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時代貢獻。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創造性運用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處的時代還沒有網際網路,不可能對認識和駕馭網際網路給出現成答案。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和把握網際網路規律,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發展的重大理論課題,也是資訊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解決的迫切問題。

  網路強國戰略思想堅持唯物史觀,深刻闡明人類社會發展正在經歷資訊革命。中華民族在農業社會曾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卻與近代以來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機遇失之交臂。當前,資訊化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網路強國戰略思想從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規律出發,深刻闡明網信事業代表著新的生産力和新的發展方向,網際網路日益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深刻影響著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軍事等領域的發展,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産生活方式,網路日益成為資訊傳播的新渠道、生産生活的新空間、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文化繁榮的新載體、社會治理的新平臺、交流合作的新紐帶、國家主權的新疆域。沒有網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資訊化就沒有現代化。我們必須敏銳抓住資訊化發展的歷史機遇,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這些重要思想和論斷,突出強調了網際網路在國家安全、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網路強國戰略思想運用唯物辯證法,堅持全面、發展、聯繫地看待和發展網際網路。網際網路裂變式、革命性發展中涉及的一系列問題是辯證統一的,必須堅持統籌兼顧,將網路安全和資訊化作為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統一謀劃、統一部署、統一推進、統一實施,全面系統地研究解決網路內容建設、網路安全、核心技術突破、資訊化驅動、網信領域軍民融合、網路空間國際治理等問題。同時,網際網路發展治理存在著技術創新與維護安全、保障自由與構建秩序、資訊共用與隱私保護、資源匯聚與數字鴻溝、開放合作與自主可控等矛盾。網路強國戰略思想從矛盾論出發,強調網際網路是一把“雙刃劍”,要堅持辯證分析和科學對待,正確處理好發展與安全、自由與秩序、開放與自主、繼承與創新、管理與服務、網上與網下、國內與國際等方面的對立統一關係,並提出了系統的解決方案。

  網路強國戰略思想從本體論和認識論出發,揭示了網際網路的社會空間屬性。人們對網際網路屬性的認識,經歷了從工具論到媒體論再到産業論的持續深化過程。然而,這些認識都只能反映網際網路某個時期、某一方面的屬性。網路強國戰略思想則高屋建瓴地揭示了網際網路的社會空間屬性:網際網路全面融入社會生産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個客觀存在的、與現實社會密不可分的網路空間。這無疑打開了人類科學認識網際網路屬性的大門。以此為基礎,國家主權從陸海空天擴展到網路空間,網路治理在社會治理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網路安全成為國家安全密不可分的重要組成部分,資訊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題中應有之義。

  我國網際網路發展實踐的科學總結

  我國接入國際網際網路2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網際網路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歷史性成就,網路空間日漸清朗,網路資訊技術與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在人類網際網路發展史上書寫了光輝篇章。網路強國戰略思想正是在我國網際網路發展的沃土中孕育的,是在解決網際網路現實問題的偉大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的。

  網路強國戰略思想立足實踐、尊重實踐。對於網際網路這樣一個新興領域的各種探索和嘗試,我們既沒有盲目排斥和拒絕,也沒有一味縱容和放開,而是始終堅持積極、審慎、穩妥的態度,堅持實事求是、興利去弊、揚長避短、為我所用。比如,在網路治理方面,鼓勵公眾通過網際網路參與公共事務,讓公權力運作更加公開透明。在産業發展方面,對新産業、新模式、新業態給予支援,對“野蠻生長”問題加以規範。同時,處理好新舊事物之間的關係,通過實施“網際網路+”行動計劃,實現網路與社會有機融合,推動移動支付、電子商務、共用出行等網際網路應用迅猛發展,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發展奇跡。

  網路強國戰略思想具有明確的問題導向。網路強國戰略思想正視我國網信事業發展實踐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提出了明確的解決思路和路徑。比如,網際網路已成為輿論宣傳主陣地,但一些媒體尚未完全適應資訊時代輿論宣傳的客觀需要。網路強國戰略思想強調要推進網上宣傳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創新,把握好時度效,不斷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再如,針對我國網路治理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的問題,網路強國戰略思想強調要加強黨中央對網信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推動建立網路綜合治理體系,各地區各部門領導要高度重視網信工作、主動提高用網能力,同時充分發揮企業、院校、智庫以及社會組織的作用,匯聚全社會力量齊心協力推動網信工作的進步。還如,針對網際網路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問題,網路強國戰略思想強調要下定決心、保持恒心、找準重心,從産業體系、技術研發、制度環境、基礎研究等多個角度入手實現技術突破。正是在網路強國戰略思想的指引下,網信領域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網路強國戰略思想體現鮮明的價值取向。網路資訊技術的快速迭代給人類帶來很多社會問題和倫理難題。網路強國戰略思想立足中國國情,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體現了鮮明的價值取向,為解決這些問題和難題提供了中國智慧。比如,網路強國戰略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強調在網信事業發展中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供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資訊服務”;在網路空間治理中認真聆聽網民聲音,發揮輿論監督作用;走好網上群眾路線,了解群眾所思所願,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讓網際網路成為我們同群眾交流溝通的新平臺,成為了解群眾、貼近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新途徑,成為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再如,網路強國戰略思想堅持把依法治網作為網路空間治理的基礎性手段,確立了法治在網路空間的主導地位。強調網際網路不是法外之地,要把傳統法律法規延伸到網上,同時加強網路空間的立法、執法、守法,對網上詐騙、網路色情、網路暴力、侵害公民個人資訊安全等各類違法犯罪行為要依法懲處,確保網際網路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作。在網路強國戰略思想的引領和推動下,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已成為普遍共識。

  應對全球網路空間挑戰的系統方案

  網際網路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同時也給世界各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帶來許多新的挑戰。網路空間這麼大、問題挑戰這麼多,應該如何應對成為擺在世界各國面前的重大課題。網際網路讓世界變成了“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任何國家都不可能逆歷史潮流而動,單純從自身的利益和喜好出發塑造全球網路空間治理結構。網際網路發展的歷史註定將由世界各國共同書寫。網路強國戰略思想順應這一趨勢,強調推進全球網際網路治理體系變革、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倡導各國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在開放中合作、以合作求共贏,實現全球網路空間的“美美與共”。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在網路空間的具體體現,貫穿著“天下一家”“協和萬邦”的和諧理念,符合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利益。

  從各國實踐看,加強網路空間治理、維護網際網路健康有序發展是網際網路發展治理的重要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系統部署、全面推進我國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工作,不斷開創網際網路發展治理新局面。從高規格成立中央網路安全和資訊化領導小組並進一步改為中央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委員會,到推進全國網信工作體系建設、形成“一盤棋”格局;從制定發佈《國家資訊化發展戰略綱要》《國家網路空間安全戰略》等一系列戰略性、制度性文件,加強網信領域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到網路安全法、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管理規定等一批法律法規相繼出臺,在網路強國戰略思想指引下,中國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鮮明特色的治網之路,為世界其他國家平等自主地發展網際網路、治理網際網路提供了重要參考和借鑒。

  從世界範圍看,網路空間國際治理已經成為全球治理的新興領域和重要方面。網際網路領域發展不平衡、規則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問題日益凸顯,不同國家和地區資訊鴻溝不斷拉大,現有的網路空間治理規則難以反映大多數國家的意願和利益,世界範圍內侵犯個人隱私、侵犯智慧財産權、網路犯罪等問題時有發生,網路監聽、網路攻擊、網路恐怖主義活動等成為全球公害。面對這些問題和挑戰,習近平同志創造性地提出了全球網際網路發展治理的“四項原則”“五點主張”,倡導尊重網路主權、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並用“發展共同推進、安全共同維護、治理共同參與、成果共同分享”深刻詮釋了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涵。這是我國推動網路空間國際合作、探尋網路空間國際治理體系建設的重要創新成果,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譽和積極響應。網路強國戰略思想正不斷為解決網路空間發展治理這一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作者為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05日 07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