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今天,我們應如何紀念馬克思

2018-05-09 11:32:00
來源:中國教育報
字號

  作者:暨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劉濤

  2018年,是馬克思誕辰200週年以及《共産黨宣言》發表170週年。歷史是公正的。百年中國之變,沒有哪一種學説像馬克思主義,也沒有哪一本書像《共産黨宣言》那樣,影響中國歷史進程如此之深。站在這個重要的歷史當口,回望這段歷史已經證明,而且必將繼續證明的不平凡的理論之路、革命之路與建設之路,我們應該如何紀念馬克思?

  5月4日,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併發表重要講話。中華民族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規格紀念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馬克思,只為了一個從未忘卻的初心——相信馬克思所相信的,堅持馬克思主義所堅持的。

  樹高千尺,根深在沃土。回到初心,是一個人、一個時代、一個政黨永葆純潔與生機的歷史責任和必然選擇。回到初心,是對一位無産階級革命導師的歷史功績與崇高思想的最有誠意的重溫和紀念,更是一個崛起的中國在歷史與未來、堅持與自省之間應該深刻思考的行動方略。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了馬克思的一生:是胸懷崇高理想、為人類解放不懈奮鬥的一生;是不畏艱難險阻、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是為推翻舊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戰鬥的一生。

  兩百年前的今天,馬克思出生於德國特裏爾城的一個小鎮上。1841年,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送到了德國耶拿大學審議。哲學系主任巴赫曼教授給出的評語是“才智高超,見解透徹、學識淵博”。馬克思沒有參加答辯便獲得了博士學位。那年,馬克思23歲。七年後,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奠基之作《共産黨宣言》。

  回到初心,就是回到《共産黨宣言》所奠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之基。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之所以反覆提到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完成的《共産黨宣言》,是因為那裏駐紮著無産階級政黨以及國際共産主義運動最根本、最純粹的初心。

  作為共産主義者的第一個宣言,列寧將《共産黨宣言》的思想精髓概括為“關於共産主義新社會的創造者——無産階級肩負的世界歷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論”。顯然,作為無産階級運動的根本學説,回到初心,就意味著我們要回答這樣一個根本性的理論命題:無産階級為什麼要運動?

  《共産黨宣言》深刻剖析了無産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運動“初心”:“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産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顯然,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初心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

  是否“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是檢驗真假社會主義的試金石,也是檢驗無産階級政黨合法性的試金石。如何“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馬克思主義將共産主義確立為人類終極的社會形態和奮鬥目標。對此,《共産黨宣言》給出了清晰的行動藍圖:“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産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今天,我們紀念馬克思,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初心。黨的十九大報告深刻回應了馬克思主義根本初心——“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然而,如今很多人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和認識,只是揀取那些能夠“為我所用”的部分段落和部分言語,這不是紀念馬克思的正確方式,也不是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回到初心,就是要系統地、完整地、全面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真正明白馬克思主義的“出場”究竟是要解決什麼問題。

  今天,我們紀念馬克思,是為了更好地改變世界。馬克思主義是革命的馬克思主義,也是實踐的馬克思主義。在倫敦郊區的馬克思墓碑上,寫著“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馬克思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産主義者,他們的使命是實際地改變現狀。”這句話傳遞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態度”。習近平總書記説:“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幹出來的。”回到初心,意味著我們要實實在在地做事情,對“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給出根本性的承諾。

  今天,我們紀念馬克思,是為了更好地再次出發。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如同一場接力賽。今天,歷史的接力棒已經傳到了中國這裡。握好接力棒,護好接力棒,傳好接力棒,是國際共産主義賦予中國的新使命和新擔當。今天,我們紀念馬克思,重溫馬克思主義,就是要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是人民的理論、是實踐的理論、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從而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

  無論走得多快,都不能忘記當時為什麼出發。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改革開放40週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在這個重要的歷史時刻,紀念馬克思,是為更好地前行,而回到初心,不忘初心,才能明確行動的歷史方位,從而更加堅定地前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