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讓海南成為中華民族的四季花園——解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援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2018-04-16 13:28: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4月15日電 題:讓海南成為中華民族的四季花園——解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援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新華社記者 高敬 代超

  14日正式對外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援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提出,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為推進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探索新經驗。碧海藍天的海南省將迎來生態文明建設的更大機遇,真正成為中華民族的四季花園。

  生態強省“瞄準”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青山綠水、碧海藍天的旅遊勝地,通常是人們對海南省的第一印象。的確如此,這個森林覆蓋率高達62%、空氣優良率保持在99%以上的海島省份,從建省之初就非常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並在全國率先建設生態省。如今的海南擁有全國最好的生態環境,大氣和水體品質保持領先水準。

  在指導意見中,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被單獨提出來,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也成為海南新的四大戰略定位之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推進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探索新經驗。

  在海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的藍圖方面,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生態文明制度基本建立,生態環境品質持續保持全國一流水準;到2025年,生態環境品質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準;到2035年,生態環境品質和資源利用效率居於世界領先水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

  “優良的生態環境是海南科學發展的最大資本,實現綠色崛起,最基本的依託是悉心呵護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海南大學熱帶農林學院教授葛成軍説,經過30年建省辦特區的發展,海南已經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進入更有條件、更加自覺走綠色崛起之路的新階段。

  在葛成軍看來,不管是建設國際旅遊島還是發展自由貿易區,都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碩的自然資源來支援。他表示,目前海南省還存在部分生態環境破壞的問題,要優先實施生態修復,加強環境監管,倡導綠色生活方式等築牢發展的生態基礎。必須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發揮和放大環境與資源的最大綜合效應。

  三方面發力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推動形成綠色生産生活方式”,是指導意見明確的海南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具體發力點。

  海南大學熱帶農林學院教授楊小波指出,這三大具體要求,從制度、規劃空間管控、人的行為等方面來進行安排部署,應該説比較科學全面。

  他提出,實現生態文明首先一定要在制度上有所保障,這主要是著眼于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從制度上保障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專家表示,從自然資源資産管理到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從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到開展海洋生態系統碳匯試點,從綠色産品政府採購制度到環境污染“黑名單”制度,既有現有政策的落實和深化,也有新領域的新探索,指導意見提出的數十項政策織牢了海南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早在2015年,海南在全國率先開展省域“多規合一”改革試點。這次指導意見再次提出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

  葛成軍説,海南必須始終堅持生態立省,從源頭上把好生態關,繼續發揮“多規合一”的引領作用,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強化生態保護紅線、環境品質底線、資源利用上限的剛性約束,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集約高效的生産空間、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將生態優勢加快轉化為發展優勢。同時,積極推進生態補償機制建設,鼓勵“增綠”“護藍”。

  楊小波提出綠色發展不僅是決策者和規劃的問題,而是強調全民都要有生態環保的意識,生産生活方面都要注重低碳、節能減排,形成綠色生産方式生活方式。

  人人為美麗海南建設出力

  專家表示,指導意見提出的構建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評價考核體系,嚴格執行黨政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都是指向各級領導幹部,意在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

  “首先要讓廣大黨員幹部破除思想藩籬,統一思想,強化特區意識、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為海南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葛成軍説。

  “推動生産企業切實落實廢棄産品回收責任”“建立閒置房屋盤活利用機制,鼓勵發展度假民宿等新型租賃業態”“加快推廣新能源汽車和節能環保汽車,在海南島逐步禁止銷售燃油汽車”“全面禁止在海南生産、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袋、塑膠食具”……不僅領導幹部,每個人踐行綠色生活方式,都是海南綠色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專家建議,在海南要加強全民生態教育,廣泛開展群眾性生態文明創建活動,提高全民環境意識,共同推進開展生態環境整治和優化生態環境品質這一重大任務。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