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外媒報道兩會熱議修憲 肯定中國穩定發展

2018-03-09 09:11:00
來源:環球網
字號

  【環球網綜合報道】“兩會熱議修憲,修憲關係全國”,香港《大公報》説,毫無疑問,修憲成為本次兩會的議程焦點,也令兩會受關注的程度倍增。離11日全國人大投票表決憲法修正案草案越來越近,各代表委員的相關討論受到廣泛報道。代表委員們認為,這是自1982年憲法公佈施行以來的第五次修改,也是幅度最大的一次修改,體現了新時代的特點,很有必要,也很有意義。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8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説,現階段中國的內部和外部複雜性決定,加強中央權威,肯定有其合理性。無論是歐美還是亞洲,在現代化的高速成長期,實際上都處於一種“強政府”的狀態之下。

  修憲體現黨和人民的共同意志

  “習近平談修憲,稱草案形成過程中充分發揚民主”,香港電臺等媒體8日報道稱,國家主席習近平7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參加全國人大廣東代表團全體會議。習近平表示,他完全贊同憲法修正案草案,強調對我國現行憲法作部分修改,是黨中央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和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也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憲法修正案草案在形成過程中充分發揚了民主,集中了各方面智慧,體現了黨和人民的共同意志。馬來西亞《南洋商報》8日報道稱,習近平出席廣東代表團會議期間笑容滿面,為草案形成過程中發揚民主感到自豪。

  “修憲內容曝光”,香港《晴報》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5日就憲法修正案草案作出説明。王晨表示,去年9月,亦即中共十九大召開前,習近平主持政治局會議時決定啟動修憲,並成立由張德江、栗戰書、王滬寧任正副組長的修憲小組,從去年11月開始向全國各地區各部門徵求修憲意見,結果得到各方一致贊同。

  許多外媒報道了兩會代表委員對修憲的支援。美國《紐約時報》8日報道稱,週一,當一名立法官員説明憲法修正案草案時,代表們兩度鼓掌。法國國際廣播電臺5日報道説,中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今天向會議説明時強調,中國廣大群眾一致呼籲修憲。人大會場兩次掌聲雷動。日本NHK電視臺採訪的遼寧省一位人大代表説,“這次修憲符合民意,現場的掌聲正是中國人民民心的反映”。一位來自四川省的代表也表示,“修憲是現代中國邁向新時代的發展必要”。美國《華爾街日報》在報道中引述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總裁周雲傑的話説:“憲法修正案草案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國家主席任期必須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日本《每日新聞》報道稱,中國領導人肩上擔負著13億多人民的發展重任,而憲法修正案草案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的政治穩定。

  《環球時報》記者在兩會上感受到代表和委員們對修憲的贊同。全國人大代表、軍事科學院副院長何雷8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集體採訪中表示,中國已經14年沒有修改憲法,14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無論在實踐上,理論上都有很大的發展。這些好的成果要通過憲法固定下來,堅持下去。

  全國政協委員李大進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憲法的21處修改建議中,有十一條涉及機構的變化,“一府兩院”變成了“一府一委兩院”。“在過去5年中,中國部級以上及其他中管幹部裏出現了超過400個腐敗分子,這意味著中國需要一個比局限在黨內主要著眼于黨紀的部門更強有力的機構,來專司反腐和對公職人員的監督。而‘一府一委兩院’這樣重大的轉變,應該也必須在憲法這樣的根本大法中有所體現。”

  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中央委員會常委楊關林對《環球時報》記者説,隨著時代的進步,相關體制機制也應該做出相應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憲法的修改也是一種歷史必然。”楊關林在談及有關國家主席任期限制的變化時稱,自己認為這一改動同樣是時代的要求,將有利於國家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

  “中國的前進道路不取決於外國人的一廂情願”

  “今日俄羅斯”電視臺報道稱,中國全國人大正在討論修憲,對此,俄羅斯的中國問題專家葉夫根尼格拉齊科夫稱,目前中國領導人面臨一系列重要任務。2021年建黨100週年前,將消除貧困,建成小康社會。對外政策上,在國際舞臺上讓中國擔當世界大國的角色。因此,中國修改憲法是有客觀原因的。

  印度作家潘卡吉米什拉7日在美國彭博新聞社撰文説,中國的前進道路不取決於外國人的一廂情願。米什拉在文章中説,對於中國的修憲內容,有西方的聲音暗示“中國正進一步滑向威權主義”。這種説法是由於他們不了解中國現代歷史的經驗教訓:清王朝結束後,所有的中國政權都努力鞏固中國主權,努力追求國家的財富和國力。歐洲國家並未經過中國和印度現在經歷的經濟發展階段。自感落後的中印兩國現在正在竭力趕上“歷史的贏家們”。他們吸取西方的理念和科技,甚至思想中有益的部分。但是,他們堅決走自己的政治議程和社會道路,議程和道路都取決於本國經濟和社會矛盾,而非外國人一廂情願的説辭。所謂歷史別無選擇,只能走向西方資本主義和民主,這是幼稚的異想天開。

  新加坡《獨立報》8日評論稱,對主席任期限制的修改對中國是好事。可預期性和穩定性會給中國領導人所需的政治資本,推動亟待需要的金融和社會改革,包括穩定銀行系統、進行資本分配與再分配,調整管理架構,應對不平等問題。這既對中國經濟有利,也對地區和全球經濟利好。

  香港《南華早報》7日稱,修改主席任期的限制,似乎是傳遞中國領導層的決心:繼續推進反腐和經濟改革議程。既得利益者已經成為進一步改革的羈絆,權力的集中對打擊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集團是必須的。另外,成功的經濟改革需要國家權力的運用。權力的集中可以增加經濟穩定,減少風險和不確定性,同時提高經濟效率。

  臺灣《經濟日報》8日社論稱,中國大陸此次要進行的改革覆蓋面之大乃史上最廣,與過往只改政府機制不同。這次改革涵蓋黨政軍、人大、政協、司法機構,以及群體組織、社會組織和事業單位,顯示這將是一場全社會的綜合改革。改革工程之艱巨實屬空前,這或許正是中共領導人下了決心,推動修憲的動因。

  “讓中央權威更加鞏固,有現實的合理性”

  香港《大公報》稱,本次修憲草案最廣為各方矚目的地方,一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産黨領導”載入憲法總綱,二是把國家主席任期“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一語刪去。任期撤限,只是為了健全黨、國、軍領導人“三位一體”的領導體制和更好發揮全面領導的作用,這一修改,不意味著改變黨和國家領導幹部退休制,也不意味著領導幹部終身制。而中國共産黨領導被定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並載入憲法總綱,從而在國家最高權力章程憲法中明確了中國共産黨不可動搖的領導地位,則是關係到國家長治久安和人民韆鞦萬代福祉的根本大計。

  “如果説1993年那次修改的意義是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寫入憲法,對經濟體制定型,那麼這次修憲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産黨領導’寫入憲法總綱,在某種意義上,是在完善或者追求政治制度的定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楊光斌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作出上述表示。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認為,憲法是現代國家的根本大法。對任何國家來講,憲法既要穩定,同時也要與時俱進,適應新情況,這是世界各國的通例。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40週年,進入到“強起來”的新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各方面情況都比較複雜。金燦榮認為,無論是歐美,還是東亞的日本,在現代化的高速成長期,實際上都是處於一種“強政府”的狀態之下。反之,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中的國家,往往都是政府力量不夠強的。

  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學者馮鉞告訴《環球時報》,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美國憲法本身雖然幾乎未改動,但它有二十幾個修正案,差不多十年左右就要根據時代變化進行調整。我國憲法雖經歷幾次修改,但總的大原則沒有變。中國的國體、政體、中國共産黨與民主黨派的關係等等基本原則不變。現在要對憲法進行一定的修改,是為了中國快速和更好地發展。“根據時代需要,在大原則不變的情況下,作出這種調整是必然的,也是有益的。”

  【環球時報駐日本、新加坡特約記者 劉華 辛斌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 李司坤 郭媛丹 余鵬飛 柳玉鵬】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