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2018兩會改革新征程】2018中國政府怎麼幹?精髓在於這三點!

2018-03-06 20:15:00
來源:國際線上
字號

  在3月5日開幕的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報告,總結了過去五年發展成就,並提出今年的工作建議。從報告全文來看,長近兩萬字,數據翔實,幹貨滿滿。如何掌握其中的關鍵資訊?如何看懂2018年政府的重點關切?筆者以為,應站在三個關鍵歷史節點的高度,來把握報告的精髓。

  報告指出,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從這三個歷史節點來看,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體現了幾個鮮明的特點,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實事求是,回應內外重大關切,對十九大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進行具體貫徹與落實。報告的主要精髓以及2018年政府的主要關切,體現在以下三點:

  一、高品質發展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推動高品質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發展的根本要求。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同樣體現了對“高品質”的高度關注。在談及2018年工作三大重點時,“大力推動高品質發展”成為第一要點。同時,關於“GDP增長6.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等主要預期目標的設定,與現階段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也是保持大體一致,體現了不過分追求速度、更加注重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的導向,符合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的實際。此外,報告提出的推動品質、效率、動力“三大變革”、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其目的都是要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實現高品質發展。

  由此可見, “高品質”將成為2018年政府工作的主要著力點,也是外界觀察中國經濟走勢的一項新指標。

  二、改革開放

  回顧改革開放40年給中國帶來的巨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過去五年,中國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站在新起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三個“再”的要求,即“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實”,從而為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指明瞭方向。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同樣釋放出強烈的改革開放信號。據統計,近兩萬字的報告當中,“改革”一詞出現了97次,涉及國資國企、民企、鄉村振興、機關事業單位、科技、金融、民生等多方面,展現出“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化、開放再擴大”的特點。

  其中,關於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的舉措,尤為值得關注。在全國推開“證照分離”改革、深入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力爭做到“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簡化外資企業設立程式、商務備案與工商登記“一口辦理”……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帶來的將是進一步解放生産力、提高競爭力,為改革開放的推進注入更多的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9月出席廈門金磚峰會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要隆重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不斷推進改革開放取得新進展,應是最好的紀念。2018中國政府的工作,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無疑是一大著力點。

  三、以人民為中心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習近平總書記説,“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實踐表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融入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同樣體現了濃厚的“民生情懷”。報告指出,“我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人民”“當前財政狀況出現好轉,各級政府仍要堅持過緊日子,執守簡樸,力戒浮華,把寶貴的資金更多用於為發展增添後勁、為民生雪中送炭”。

  同時,報告送出了一大批惠民“紅包”。取消流量漫遊費、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徵點、增加子女教育和大病醫療等專項費用扣除、再減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居民基本醫保每人平均財政補助標準增加至490元、鞏固藍天保衛戰成果 、1300萬人將進城落戶……一項項利民舉措,涉及消費、收入、扶貧、健康、教育、就業、住房、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等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説,老百姓關注的事和期盼的事,基本件件有回應,樣樣有措施,一個也不少。中國離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正越來越近。

  實幹興邦。中國改革發展的一切成就,都是幹出來的。在這個2018年的春天,新時代建設的動員令已經發出,接下來就需要我們真抓實幹,憑藉拼勁、闖勁和幹勁,把藍圖變成現實,從而實現共同富裕,共用發展成果,迎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到來!(盛玉紅 國際線上特約評論員)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