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時代的畫面美不勝收

2018-02-28 13:36: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編者的話

  春回大地氣象新,奮鬥人生幸福長。

  新春佳節,本報記者分赴大江南北、沿海邊陲,進農村、入社區、走企業,傾聽工農商學兵所思所想、所盼所願,描摹新時代的一幅幅動人畫面……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把群眾當作最好的老師,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説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一路走來,記者看到了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人,矢志不渝、堅持不懈的人,迎難而上、自信拼搏的人……他們是社會發展中的動人風景,是新時代美不勝收的畫面。記者,永遠“在路上”。用腳步丈量新時代,用筆端記錄新作為,這是責任,更是榮光。

  “新春走基層”活動近尾,我們約請記者小結“走”的感動、體會和心得,銘記“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一起感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砥礪奮進和磅薄力量……

  走到湖北大巴山中——

  盡職盡責幹事 方能不負芳華

  本報記者 程遠州

  從幕阜山區的扶貧一線,到大巴山中的繁忙油庫,從燈火徹夜的動車維修車間,到滿載豐收的農民工專列……今年春節,我在荊楚大地上走訪基層幹群,以紙筆記錄那些追求幸福生活的奮鬥身影。

  為保障春運,武漢動車段檢修車間“90後”機械師劉明一晚上要走10余公里,彎腰低頭上萬次,確保被檢動車安全。談到工作的辛苦,他脫口而出:“在最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就註定與幸福無緣。”“用雙手掙來的幸福才是最真實的。”淩晨兩點,在中石化恩施鐵路油庫採訪,聽到連續18個春節未回家過年的質檢員彭慶麗的這句話,我感慨萬千……

  確實,在這個熱火朝天的時代,我們青年人更應該將奮鬥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始終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盡職盡責、幹事創業,如此方能不負芳華、不負希冀,享受幸福。

  無奮鬥不幸福。基層走訪,我在新時代奮鬥者們堅實的腳步中,聽到幸福敲門的聲音。

  走到黑龍江公邊23701艇——

  惟願歲月靜好 哪怕負重前行

  本報記者 方 圓

  春節前夕的黑龍江邊,氣溫只有零下30多攝氏度,我本想和幾個邊防戰士一起去巡邏,才出屋就凍透了……有個戰士告訴我,這些天氣溫已回暖,前些日子零下40攝氏度。公邊23701艇上的戰士年紀都很小,有的新兵剛成年就來到部隊。幾個新兵第一次在船上過年,趁著巡邏間隙,滿臉興奮地與船艇合影,紀念這個特別的春節。

  邊防戰士與別的採訪對象不一樣,有的採訪對象值完年三十的班,過幾天就能與家人團圓,而他們要在離家千里的邊境線上,駐守一個冬天;採訪中,他們總是把腰桿挺得直直的,用洪亮的聲音認真回答我的每一個提問;採訪結束後,他們站成一排,齊齊地走出去,還不忘敬個軍禮。

  在黑龍江、烏蘇裏江、松花江上,無數黑龍江邊防戰士們佇立著,他們用執著和無畏的精神保衛著祖國和人民。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和平年代,邊防戰士同樣令人敬佩、同樣彌足珍貴。我們之所以活在光明中,是因為有無數勇敢的人用自己的身軀把黑暗擋在了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邊防戰士,就是最勇敢的人。

  走到江蘇無錫市揚名幸福頤養院——

  惠民利民政策 佑護安度晚年

  本報記者 姚雪青

  記者來到江蘇無錫市揚名幸福頤養院,75歲的方志香老人正在做燈籠、貼窗花,節日氣氛真的比想像中濃郁和歡樂。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我説,看老人在養老院住得好不好,不能光靠眼睛看,還要用鼻子聞,才會發現悶澀孤獨的氣味少了、乾淨溫馨的“氣味”多了。

  不論是日間照料中心,還是養老院,在照顧老人生活起居、注重醫養結合的同時,應更加側重對老人們精神世界的關注。例如,有的推出“朗讀者”等團隊活動,有的定期不定期舉辦各種娛樂和文體節目,有的則與志願者合作開展包括陪伴聊天、心理疏導等在內的服務,讓他們的身心找到歸屬感、生活過得有品質有尊嚴。幾位老人告訴我,他們原本有點內向的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子女們得以安心在外面工作。

  更多惠民利民政策的出臺落地,為千家萬戶撐起最後一道養老保障。除了各種建設、運作補貼之外,對於護理人員和專業人才的各項鼓勵也正在加強,養老行業的社會地位和價值不斷彰顯,各項高科技智慧化軟硬體設施得到投入應用。不論是居家養老還是機構養老,老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正在一一實現……

  走到吉林省吉林市韓屯村——

  綠水青山雪鄉 深入就能讀懂

  本報記者 孟海鷹

  “長時間不來,都想這裡了,想我兄弟了。來,再喝一個!”在吉林省吉林市韓屯村採訪時,記者在村裏農家樂瓜爾佳滿族大院,看到老闆與遊客“稱兄道弟”,在熱炕頭上對飲敘舊歡談……來做客的夫婦秦龍和胡艷春來自哈爾濱,秦龍愛好攝影,在村裏霧凇島上拍的霧凇獲過獎。

  賞雪景、觀霧凇、泡溫泉……近些年東北旅遊經濟快速發展,記者在走基層的過程中,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發展鄉村旅遊,許多農民不必背井離鄉出去打工掙錢,守著家就能把錢賺了,可以説是解決空心村、養老等一系列鄉村問題的金鑰匙之一。

  在韓屯村,我聽到了純正黏豆包的製作方法,感覺很有啟示:從秋末扒包米時開始泡米,要泡四五十天,這樣的黏豆包吃起來又好吃又不燒心。那些就泡個兩三天,糊弄一下,包了就賣的,既不純正又不好吃。是的,雪鄉再美,服務還要有做黏豆包般的耐心,對待客人如兄弟般的真心,才會一直美下去。宰客掙快錢的行為,只會自斷後路。

  每次走到鄉下田間,坐在熱炕頭上跟農民聊天,總會得到新鮮有趣的知識,看到書上網上沒有的圖景,有不一樣的視角和啟發。走近是了解的前提,深入是讀懂的開始。

  走到廣州市從化區蓮麻村——

  樹立信心鬥志 改變村容村貌

  本報記者 黃福特

  臘月廿九,記者奔赴廣州市從化區的蓮麻村新春走基層。

  平日裏看到來自各地的脫貧典型,總是欣喜于老百姓脫貧後的幸福生活,覺得一切都如此順理成章。類似于“扶貧過程中村民的思想、行動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又會如何影響扶貧工作的開展”“貧困村如何才能實現從輸血向自我造血的轉變”等更是不曾多想。正是內心對“接地氣”的呼喚,驅使自己迫切希望走向田間地頭……

  解決“人窮志短”的問題是扶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決的關鍵在於引導。老百姓很實在,任憑你如何宣傳、如何教育,只有看到板上釘釘的收益,才可能放手一搏,而一旦嘗到甜頭,就有可能再接再厲。這離不開村幹部的苦口婆心、以身示範。一旦村民們樹立了鬥志和信心,村容村貌的變化將成為必然。

  只有將“強扶上路”轉變為“自己走路”,讓貧困戶不等政府發錢,自己積極奮鬥,才能將好事做好。這需要發揮扶貧階段性成果催化劑的作用,激發貧困戶的信心和鬥志。只有精神面貌改變了,村民才能更加積極進取,脫貧才能一勞永逸。

  走到山西大同縣吉家莊村——

  匯聚奮鬥力量 振興大計可期

  本報記者 周亞軍

  節前在山西大同縣走基層,記者見到許多返鄉青年成了村兩委骨幹,個個爭先幹事,座談會上説思路、談體會,那股子興奮勁兒真令人暢快無比。針對農村兩委主幹普遍老弱、帶動力不足的現狀,大同縣大力注入年輕血液,80多名35歲左右的返鄉青年成為村支兩委新骨幹,幹事創業的氛圍煥然一新。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其中返鄉青年是個重要群體。從大同縣情況來看,有退伍軍人、大學生,也有小老闆、農民工,他們不見得有多少資本和資源,但都在城市見過一些世面,更不缺夢想和幹勁兒。之所以回來,是想為自己和家鄉再拼一把。地方上在招人才的時候,不能因為他們現在不夠“高大上”就看輕他們,而應發自內心地歡迎他們。返鄉青年想發展産業,歡迎;想進村支兩委,同樣歡迎。人才招回後,要舍得給平臺、給配套,要蹲苗培土,多引導支援,真正用起來。

  天地更大,責任也就更重。35歲的吉家莊村村支書劉猛感慨説:“許多人開始回來是為了生計,沒想到會有這麼大的平臺。鄉村振興再次點燃了我們的奮鬥激情。”匯聚起這許許多多的奮鬥力量,振興大計何愁不成。

  走到北京東城區後拐棒衚同——

  暖心事辦得好 老百姓更舒心

  本報記者 賀 勇

  記者在京城的衚同、小巷中感受著城市的民生溫度。在北京東城區後拐棒衚同,一棟老舊的“排子樓”經過3個月的改造已經煥然一新,這讓低保戶季會香感到特別溫暖,因為終於能在真正屬於自己家的廚房裏做一頓年夜飯了。

  十九大報告中多次提到要滿足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想把好事辦出好效果,既得講態度,更得講方法。就像此次“排子樓”改造,佔地兒多的住戶就希望維持現狀,街道、社區與産權單位、居民多次召開會議反覆協商,才拿出了各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去年以來,北京的城市管理越來越精細,1400多條背街小巷實現“華麗轉身”,群眾的獲得感越來越強。這也説明,政府只要拿出“繡花”的功夫,把精細化管理的要求落到實處,群眾的生活才會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居民們對中國共産黨的擁護與支援,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都深深地感染著我。我相信,老百姓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

  走到湖北省羅田縣胡家河村——

  振興鄉村文化 延續春節魅力

  本報記者 雷 聲

  “不忘初心努力實幹,十九大精神記心間……”大年初六,湖北省羅田縣平湖鄉胡家河村民間藝人雷傳宗在表演湖北大鼓。

  記者在鄉下觀察到鄉村文化生活建設的一些變化:廣泛開展的文化活動,把村民從過去的麻將桌上請了下來,改變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增進了村民之間的感情,提高了村民的過節品質;但在風風火火、熱熱鬧鬧的場面之下也存在一些隱憂:村級文藝宣傳隊都是在政府主導支援之下、村民自發組織的文藝團體,經費大部分要自籌,以營利為主而非公益……從農耕時代進入資訊化時代以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延續或增添春節魅力,需要思考與探索。

  記者認為,應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縣鄉村級黨委重視起來,鼓勵村民積極投身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明確定位繼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體任務;加大培養力度,壯大人才隊伍,特別是要注入新鮮血液,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其中。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