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鄉村振興,如何實現百姓富、生態美?——從中央一號文件看鄉村綠色發展新路徑

2018-02-11 11:16: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2月10日電 題:鄉村振興,如何實現百姓富、生態美?——從中央一號文件看鄉村綠色發展新路徑 

  新華社記者高敬、胡璐

  日前公佈的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鄉村綠色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新格局。文件要求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

  專家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如何真正讓農村的綠水青山給農民帶來金山銀山,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

  讓農民吃上“生態飯”,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明確的路徑——將鄉村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生態經濟的優勢,提供更多更好的綠色生態産品和服務,促進生態和經濟良性迴圈。比如,加快發展森林草原旅遊、河湖濕地觀光、冰雪海上運動、野生動物馴養觀賞等産業,積極開發觀光農業、遊憩休閒、健康養生、生態教育等服務。創建一批特色生態旅遊示範村鎮和精品線路,打造綠色生態環保的鄉村生態旅遊産業鏈。

  一些地方已經做出了較為成功的探索。在國務院新聞辦近日舉行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浙江德清縣縣委書記項樂民介紹,仙潭村是莫幹山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前些年,這是個連姑娘都不願意嫁進來的窮山溝。近幾年,村裏發揮當地綠水青山的自然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以前在外經商的人員、大學生們紛紛回鄉創業,村民的每人平均收入已經超過3.4萬元。在德清,生活在農村的人已經很少有人願意搬到城裏去住,反倒是城裏的人千方百計想辦法到農村去。

  眼下,不少農村都在努力搭上鄉村旅遊的“快車”。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葉興慶提示,推進鄉村綠色發展,要建設一個美麗宜居的鄉村,真正把鄉村建設成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成為生態文明大系統中的堅強屏障,不能追求大廣場、大草坪等,不符合鄉村特色。

  他同時提出,從農業發展角度看,鄉村振興必須要從以前的産量導向對資源生態造成破壞裏吸取教訓,推進農業由增産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增加優質綠色農産品供給,走一條綠色可持續的高品質發展道路。

  近些年,我國糧食生産連年豐收,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穩步提升,供給保障能力長足進步。但這是建立在高投入、拼資源拼消耗的基礎上的。如今,原有的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拼資源拼消耗的老路走不通了。同時,人民群眾更加關注農産品的品質安全、生態安全,對農業生産和農業發展都有了新期待和高要求。

  中央一號文件對此也有明確的部署: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業綠色發展行動,實現投入品減量化、生産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産業模式生態化。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畜禽糞污處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廢棄農膜回收、病蟲害綠色防控。

  農業部今年將在這方面進行強力推進,如擴大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聚焦586個生豬、奶牛、肉牛大縣,抓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確保到2020年基本解決規模養殖場糞污資源化利用問題;以東北、華北玉米秸稈較多的地區為重點,在150個縣開展秸稈綜合利用試點,推廣秸稈農用十大模式等。同時,今年農業部還將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堅決把農業資源過高的利用強度緩下來。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