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切斷“直連”確定—— 整頓支付亂象 防控金融風險
此前,業內預計,切斷“直連”的時間是6月30日,但按照最新發佈的《條碼支付業務規範(試行)》,4月1日成為切斷“直連”的“大限”。在嚴格監管形勢下,央行根除支付清算市場痼疾的決心不會改變。監管趨嚴也是為了促進行業更好地發展。因此,支付機構與其觀望,不如積極擁抱監管
支付機構切斷“直連”的時間悄然提前。
“直連”指的是支付機構沒有接入支付清算網路,而是各自與多家銀行直連實現與商戶和消費者的連接。由於“直連模式”缺乏風險屏障,且資金資訊高度不透明,成為監管整治的重點。
此前,業內預計,切斷“直連”的時間是6月30日,但最新發佈的《條碼支付業務規範(試行)》明確銀行、支付機構開展條碼支付業務涉及跨行交易時,必須通過中國人民銀行跨行清算系統或者具備合法資質的清算機構處理,且實施的時間為4月1日,成為切斷“直連”的“大限”。然而,眼下不少機構仍在觀望。
“斷直連”成為重點
《規範》出臺後,已經有一些機構在加快“斷直連”。然而,部分機構仍在猶豫不前,有的故意歪曲、誤讀政策,有的則明知政策含義,但持觀望態度,遲遲不落實政策要求。
對於市場上存在的觀望態度,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認為,大型支付機構應提高認識、認真落實,存在不規範的地方,應嚴格按照央行的要求整改,再到處哭訴裝可憐甚至圍攻監管無濟於事。央行維護金融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決心不會改變;對於中小支付機構來説,應儘快轉變業務模式和盈利模式,儘快回歸支付業務主業上來,回到規範發展的軌道上來。事實上,從長遠來看,“斷直連”為中小支付機構提供了公平競爭的機會。
過去,我國支付清算網路是以中央銀行系統和商業銀行行業支付系統為中心規劃建設的。隨著越來越多的支付機構出現,並從線上延伸到線下,這些機構手中沉澱的資金越來越多。但是,這些支付機構並沒有納入支付清算網路中,而是各自與多家銀行直連。
“直連模式”的後果,是支付行業的支付交易資訊碎片化,游離于監管之外,介面標準和安全規範不統一,風險隱患較大。同時,董希淼指出,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分散存放,容易引發挪用、詐騙等風險。部分大型支付機構,還以備付金存放為誘餌,增強議價能力,抬高利率中樞,加劇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近年來,這些問題愈演愈烈,擾亂了市場秩序,影響了金融穩定。此外,作為小額、零售支付的提供者,一些支付機構卻明裏暗裏為地方股權交易平臺甚至無牌照的金融交易場所提供資金結算通道,介入大額、批發類支付服務。在未納入集中清算的情況下,此類行為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
因此,央行接連出臺了多項政策,重點之一就是要“斷直連”。央行規定,從2017年12月13日起,各銀行、支付機構不得新增不同法人機構間直連處理跨行清算的支付産品或服務;對於存量業務,應按照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規定儘快遷移到合法的清算機構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