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視頻:回望2017,這些事兒讓鄉村離振興近了一步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發展戰略。元旦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更制定了鄉村振興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明確提出,“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回望過去這一年,我國在“三農”領域所取得的每一個進步,無不都是朝著這樣一條路在前進。
2017年,江西井岡山、河南蘭考等28個貧困縣歷史上第一次集中脫貧摘帽, 貧困縣首次實現數量凈減少。
日前召開的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稱,2017年我國貧困人口數將再減少1000萬以上, 這意味著,我國連續五年年均減貧超過1000萬人。
各地繼續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動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玉米種植調減了近2000萬畝, 大豆和雜糧雜豆分別增加了871萬和600萬畝。
在種植結構調整優化的基礎上,我國糧食再獲豐收,總産量達12358億斤, 成為歷史上第二高産年。這是繼2013年我國糧食産量首次突破1.2萬億斤大關以來,連續5年站穩這個臺階。
從産業結構看,農産品加工業、休閒農業、農村電商競相發展,農村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綠色、生態、優質、安全的農産品生産和供給明顯增加。
糧食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穩步提高,提前三年實現到2020年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目標,我國農作物品質得到提升。
同時,農業資源利用的強度降了下來:農田灌溉用水總量實現零增長,退耕還林還草4240萬畝,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擴大到1200萬畝。
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工作穩步推進,全國新增100個縣(市、區)作為試點;同時,第一批29個試點縣均開展了清産核資工作,全面摸清了鎮村組三級集體資産的存量、價值和使用情況,建立了臺賬,納入監管平臺。
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迅速壯大,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幹力量。據統計,全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已達351.9萬個。(胡連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