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美國稅改為何成為“全球話題”?

2017-12-04 09:13:00
來源:北京晨報
字號

  美國稅改為何成為“全球話題”?

  朱光耀:全球最大經濟體稅收政策的調整的外溢性影響不可忽視

  這是12月1日在華盛頓拍攝的美國國會大廈。美國國會參議院2日淩晨投票通過大規模減稅法案,標誌著特朗普政府和國會共和黨離完成美國三十年來最大規模減稅計劃更近一步。這幾乎引發了一場“全球話題”。

  當地時間12月2日淩晨,美國國會參議院以51比49通過稅改法案。美國總統特朗普隨後表示,美國公司稅率最終或將從35%大幅降低至22%。

  根據特朗普的減稅方案,未來10年將減免稅收大約1.4萬億美元,對美國經濟將産生顯著的刺激作用。而猶如一隻無形的手,美國稅改方案也攪動著全球經濟的風雲浪潮。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昨日表示“全球最大經濟體稅收政策的調整的外溢性影響不可忽視”。

  “史上最大幅”稅改生效僅一步之遙

  特朗普和共和黨的“重大立法勝利”距離最終完成僅剩一步之遙。

  根據此次通過的稅改法案,美國企業稅稅率將大幅下降,從35%降低到20%。公司稅率最終或將確定為22%。在為中産階級減負方面,個稅標準扣除額幾乎翻倍,個稅從七檔減至四檔,分別為12%、25%、35%和39.6%。遺産稅、奧巴馬醫保稅、替代性最低稅將被廢除。

  由於目前參眾兩院分別通過的稅改立法版本在內容上仍存在不少差異,因此之後參眾兩院需要協商妥協達成一個共同版本,再進行表決,通過後,便可以提交特朗普簽字以最終生效為法案。特朗普曾表示最終稅改法案有望在耶誕節前達成。

  稅改法案面臨不小的反對聲浪。美國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直呼其“將會把更多財富裝滿富人和最大企業的口袋。”日益加劇的財富不平等正困擾著美國。根據智庫皮尤的數據,2016年,美國較高收入家庭與中低收入家庭之間的財富差距達到1983年來最高水準。

  瑞銀集團和德意志銀行則都認為需要警惕本輪稅改帶來的通脹風險,這或將引發美聯儲採取進一步的緊縮政策。機構預測,在今年12月即將加息的預期之外,美聯儲很有可能在2018年再進行四輪加息。

  或吸引海外資金大規模回流美國

  然而,這一切似乎都無法阻擋特朗普的決心,“試圖阻撓它的人是因為它太好了。”特朗普將法案稱為“史上最大幅度的稅改”,目的是要讓美國更加具有競爭力,阻止就業流向海外,併為中産階層減輕負擔。

  美國分別在1981年和2001年進行了兩次大規模減稅,並在2003年、2009年和2010年進行了規模較小的減稅。幾乎每次減稅政策發佈後,都會帶來一段時間投資增速上漲,企業信心指數也隨之上升的局面。

  根據瑞銀集團資産管理部門的估計,企業稅率的大幅削減將在2018年令標準普爾五百強公司的每股收益提高10美元至每股151美元。

  冷戰結束後,由於全球化趨勢快速蔓延,跨國企業的鉅額海外遊資如何回歸本土,支援美國“重新變得偉大”也成為稅改的焦點問題之一。

  對於企業海外存留利潤的一次性收稅則可能促使一些海外資金大規模回流。有統計顯示,當前美國企業海外收入預計在2.5萬億至3萬億美元之間,如果按照三分之一的比例計算,預計將有約8000億至1萬億美元資金回流。

  特朗普希望,通過“做大蛋糕”的方式,彌補降稅帶來的財政損失。眾院預計,修改稅法在未來10年內將增加2841.5億美元財政收入,其中已扣除了改革後的減稅部分2242.5億美元。

  將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一輪減稅潮?

  美國稅改法案何時實施還是未知數,但是,並不妨礙它在2017年的最後一個月成為“全球話題”。

  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在昨日舉行的鳳凰網財經峰會上回應稱“全球最大經濟體稅收政策的調整的外溢性影響不可忽視”。

  朱光耀表示,稅收政策是宏觀經濟國際政策協調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要從積極應對的方面,來共同提高勞動生産力,提高競爭力,造福于工人和人民這個角度來進行政策的探討。”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中國這幾年也一直在降稅,最典型的就是營改增,目前減稅規模超一萬多億元。美國是以直接稅為主,中國則以間接稅為主。所以美國降低企業所得稅,中國則應在間接稅上做調整,尤其是作為中國目前最大稅種的增值稅。下一步應在減並增值稅稅率方面做出調整,完善稅制。

  針對投資回流等問題,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認為,其他國家也沒有必要過度擔心,企業回流受很多因素影響,包括國內勞動力的供應,上下游産業鏈的對接,以及能否産生産業集聚效應等,最重要的還是各國自身的投資環境。

  美國稅改是否將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一輪減稅潮?

  今年4月《人民日報》曾發表文章稱,美國是在挑起“稅務戰”。“作為對特朗普稅改的反應,一些有實力的國家會加入這場競爭,或競相減稅,或以鄰為壑,或設立避稅天堂。目前,這一跡象在英、法等發達國家已露端倪。”

  北京晨報記者 劉映花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