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報銷不再難
◆ 姜忠濤 中建二局 退休職工
2004年,我從單位病退,從北京搬到河北省三河市的燕郊居住。
由於患有糖尿病,為了開藥,我每個月都要開車跑到北京朝陽醫院。後來我辦理了醫保異地安置,在燕郊看病,每月的費用需自己先行墊付,到了年底集中全年的單據交到單位,由單位再轉至北京醫保經辦機構手工報銷,一般每次要一兩個月才能報銷回來。那時,我就有個夢想,什麼時候能夠像在北京看病一樣,直接刷卡就可以報銷呢?
像我這樣的情況,其實很普遍。由於燕郊地區生活成本較低,距離北京又近,所以這裡居住了幾十萬北京醫保人員。他們中既有退休者,也有在職職工,平時看病多選擇燕郊當地的醫院。但由於參保地在北京,在河北和北京醫保聯通之前,這部分參保人員在燕郊看病屬於醫保跨省異地就醫,需要先全額墊付,然後再走手工報銷程式。
能不能在醫院實現直接結算呢?為這事,我們去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打聽過。人家回復説,北京與河北兩地的醫療保險在統籌層次、報銷標準、物價項目和收費票據等方面均存在差異,實現異地就醫持卡直接結算存在諸多困難,基金跨省監管也存在難度,所以即時報銷暫時還實現不了。
從全國來看,這個更是普遍現象:很多老人隨著兒女的遷移離開故土,還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選擇到海南、雲南等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的城市置辦房産,安度晚年。但由於他們在原籍所在地參加醫療保險,在居住地就診所發生的醫療費用報銷就成了問題。估計這樣的問題解決起來的確很困難,慢慢地我也就不再為此焦慮。
沒想到沒過多久,就聽説了一個好消息: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推進,京冀兩地人力社保部門在全國率先簽署跨省醫保直接結算協議,燕郊的醫院與北京醫保系統順利聯通。
今年1月5日開通異地即時結算首日,我便興衝衝來到燕達醫院,拿著社保卡一刷,看病化驗、藥費等有關數據便直接上傳到北京市醫保中心實現直接結算。今後看病再不需要攢單子、拿回北京遞交單據,長時間等待報銷。結賬時只付自己應付的部分就可以了,醫保報銷的部分則由醫保部門和醫院之間結算。如今看病可真是太方便了!(本報記者 賀 勇整理)
看病越來越方便
◆ 李學忠 雲南省昆明市嵩明縣小街鎮積德村村民
我老伴幾個月前查出患有腦梗和肺結核,在昆明昆華醫院住了兩次院,包括縣醫院也住過,前前後後花了八九萬元。現在有了“新農合”,國家給報銷了4萬元,我們自己出了約5萬元。我們村叫積德村,從小老人就教育我們要做好事積德。要我説,最大的積德是國家的城鄉醫療保險政策!
雖説人吃五穀雜糧,得病難免,但像我老伴這樣的重病,在農村誰家攤上都是場大災難。有句話叫“救護車一響,黃金萬兩”,我是體會到了。老伴還小我兩歲,現在手腳不利索,説句話也喘不過氣來。住院那會兒,一看對帳單,我的心就“撲通撲通”跳得厲害,不知道又要花多少錢。那都是成千上萬的數字,我家能有幾個千元、幾個萬元呀?
要不是農民也有醫療保險,得了大病恐怕也只能在家等死了。除了醫療保險,還有對農村低保戶的大病救助,連醫藥費自費部分國家也給報銷一部分。我們村的張良德得了“不好的病”,治病前前後後花了20多萬元。他兒子前些年做生意虧了,也不敢回家,家裏還有80多歲的老母親,還有孫子孫女。聽説國家給他報銷了10多萬元。
我記得10多年前剛開始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那陣子,村幹部整天到府宣傳動員,可大夥都不相信,也不願參加。現在保費漲到每年100元,我們都爭著交。對於獨生子女戶、“雙女戶”、低保戶和殘疾人,政府還減免保費。“新農合”政策是為咱農民著想哩!
現在外地人在我們村打工,醫療保險的保費也在村裏交,報銷也在村裏,不用再來回跑冤枉路。新的醫保卡上都帶照片,我們村在杭州打工的老鄉得了病,在當地就能報銷,看病越來越方便了!(朱忠元整理)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