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國怎樣打通資訊網路的“任督二脈”?

2017年04月14日 08:13:2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實現資訊傳輸的通信衛星,好比是資訊社會的神經網路。

  “經過40多年的發展,我國通信衛星的研製與應用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已發展了四代通信衛星。”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在受訪時説。

  1970年4月24日,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1984年4月8日,中國發射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試驗衛星“東方紅二號”。中國有在軌民(商)通信衛星16顆,轉發器總數量達273個,構建了北京、香港、喀什三地互聯互通互為備份的衛星測控和業務監測網路。

  此外,中國已基本形成全球化的衛星通信服務能力。全國直播衛星開通用戶超過7000萬戶,中國還把衛星通信業務拓展至30多個國家和地區,比如基於東方紅四號平臺,分別為尼日利亞、委內瑞拉和巴基斯坦研製大容量通信衛星並成功發射。

  但有專家指出,資訊社會的“任督二脈”還未打通。一方面,中國民商通信衛星多為傳統的C、Ku頻段轉發器,容量有限,並且通信衛星平臺整星功率及有效載荷功率與國際先進水準差距明顯;另一方面,在寬頻多媒體通信衛星、移動多媒體廣播等新領域的應用尚屬空白。

  4月12日,中國成功發射實踐十三號衛星,在通信衛星技術及産業發展的“征程”上邁進一步。這顆衛星不僅在技術上開啟利用Ka頻段的“高通量通信新時代”,更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及效益空間。

  業內統計,2015年全球高通量衛星容量租賃收入超過10億美元,預計到2024年高通量衛星容量總租用量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22%。

  在趙堅看來,為進一步推動中國通信衛星技術及産業發展,還需在幾方面下“苦功”。

  首先是加快新一代大容量衛星公用平臺“東方紅五號平臺”的研製。趙堅説,這是中國第五代通信衛星平臺,有效載荷重量1500千克,可承載120路通信轉發器,平臺設計壽命16年,主要性能指標超過目前現役的國際主流衛星平臺。首顆基於東方紅五號平臺的試驗衛星“實踐十八號”將於2017年6月完成發射。

  其次是推進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的實施。趙堅説,至“十四五”,中國將新增建設22顆通信廣播衛星,其中全新研製的通信衛星有5顆,分別為:L移動多媒體廣播衛星、大容量寬頻通信衛星、超大容量寬頻通信衛星、高承載比寬頻通信衛星和全球行動通訊星座科研星。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五院實踐十三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周志成説,未來還將發射“中星18號”“亞太6D”等具有高通量能力的衛星,以及覆蓋美洲、非洲等地的新增寬頻通信衛星,由此構築中國天地一體的全球寬頻資訊走廊。

  最後是啟動天地一體化資訊網路重大科技工程建設。任督二脈“貫穿”人體上下,想要打通資訊社會的脈絡,也需得遵循“天基組網、地網跨帶、天地互聯”的思路。

  趙堅説,天地一體化資訊網路是國家面向2030年新一輪啟動的重大工程,計劃在2020年左右完成典型示範,2025年前實現有效應用,2030年前實現全面服務。

  有評論稱,今後一段時間內將是中國衛星通信産業實現跨越發展的機遇期,不僅有國家部委相繼出臺一系列鼓勵政策,更有大量社會和商業資本“躍躍欲試”。

  “眾人拾柴火焰高。”趙堅説,2016年官方正式印發的《關於加快推進“一帶一路”空間資訊走廊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鼓勵企業參與和投資建設和合作運營通信衛星電信港”,如何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將是後續工作重點。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