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民生這5年丨大交通:交通文明,永遠在路上……

2017年04月07日 09:14:16  來源:新民網
字號:    

  科技創新

  習慣的養成、法治素養的提升,需要時間。交通大整治能搞多久?一開始不少人都有疑慮。整治之初,一個路口十幾、二十名警力的景象並不鮮見。全警支援交警,全覆蓋、零容忍的現場執法,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人海戰術勢必不能持久。一旦警力退潮,會不會違法回潮?

  上海警方用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作出了回應。短短一年間,上海警方推動了1.8萬套電子警察的安裝,實現一機多用,同一個設備既能查處闖紅燈,也能自動識別包括壓實線、逆向行駛、違法停車等其他16 種違法行為。如今,通過大數據模型演算法,交警勤務指揮平臺利用視頻巡邏發現違法,就近派駐警力前往處置。

  法治權威的樹立,需要“硬約束”,也需要“獲得感”。交通大整治以來,上海警方已在全市排摸改造擁堵結點87處,優化調整交通信號配比1247處。在處置違法行為之外,交警勤務指揮平臺結合可變車道,有效緩解了路口的擁堵。

  圖説:夜晚

  航拍下的申城高架。視頻截圖

  法規落地

  剛剛過去的3月25日,新修訂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條例》將正式實施,有人説,這是“史上最嚴” 交規;也有人説,開車越來越難了。但毫無異議的是,這場史無前例的交通大整治,是城市治理從理念到實踐的創新探索,是在用法治和文明破解城市治理中的諸多難題,而這一份被市民稱為“史上最嚴”的交規,將為警方執法實踐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交通文明的改善,一項項科技創新,一次次違法處置,無不表明違法有代價,打破規則,必然受到懲罰。

  如今,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習慣並相信,守規矩的“老實人”不會吃虧,這種以規則意識和法治精神立身的城市素養,也必將成為上海這座城市最可貴的軟實力。(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 戴天驕 李永生 李默)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