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特稿之二:中國機遇推動世界

2017年01月18日 14:17:23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原創稿
字號:    

  機者如神,難遇易失。在全球經濟治理進程中,“機遇”已成為稀缺資源,誰把握機遇,誰就領先一步。

  改革開放近40年,加入世貿組織15年,一路風雨兼程,中國是受益者,也是付出者。在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嬗變中,中國學習規則、適應規則,有效克服消極面,積極用足有利面,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實現了快速發展。

  縱覽全球,經濟的複雜性、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日益凸顯。舉目中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融合度日益加深,已成全球及各國發展的命運共同者。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中國同世界的互動越來越緊密,機遇共用、命運與共的關係日益凸顯,中國機遇的內涵在不斷擴充。”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創新經濟結構發展方式,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貢獻包容的全球化“中國方案”,中國有信心、有能力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為世界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以改革求治本 分享共贏機制

  2016年9月4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在杭州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會議並致開幕辭,為世界經濟走上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之路開出“中國藥方”。新華社記者李濤攝

  變者,法之至也。

  全球經濟的格局和走勢正處在深度變化中。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世界經濟進入一個長週期調整階段。

  中國經濟也在增速換檔中步入“新常態”。雖然“三期疊加”的形勢依然嚴峻,但中國的目光更長遠。

  道在易而求之難,驗在近而求之遠。如何應對挑戰、化解風險、把握機遇,尤其需要大智慧和新思路。

  世界在關注:陷入僵局的全球經濟治理大棋,中國怎麼走?

  中國有大局觀。

  “儘管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許多國家出臺經濟刺激計劃,並在短時間裏實現經濟增長,但當刺激計劃結束後,經濟增速也隨之回落。”德國柏林經濟研究所國際經濟學研究部主任克裏斯坦德瑞格爾坦言,經濟刺激政策所能起到的作用已達到極限。

  政策抉擇的迷霧中,習近平主席作出鮮明論斷,強調金融危機後各國推出的週期性政策多是治標不治本,唯有充分發揮創新激勵經濟增長的乘數效應,才能讓世界經濟恢復動能。

  從自身角度來看,中國經濟仍然具有巨大發展潛力、韌性和迴旋餘地,有決心更有條件保持中高速增長。同時,為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與世界經濟良性互動,中國沒有一味加速,“非不能也,而不為也”。

  中國始終秉持開放、共用的理念,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兼顧別國利益,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發展,這是中國一以貫之的負責任態度,更是中國廣闊胸襟和大局觀的集中體現。

  中國有新“藥方”。

  2015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要解決世界經濟深層次問題,單純靠貨幣刺激政策是不夠的,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這些在西方媒體看來冷僻的組合詞彙,在中國落地生根、煥發新生。

  進行這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並非簡單複製供給學派的“供給管理”,而是通過改革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從而避免潛在增速的大幅下行,其實質是“全面深化改革”在要素領域的延續和聚焦。

  改革有陣痛,但不改革就是長痛。權威人士在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表示,從全球看,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結構性改革才是走出眼前困境的根本之策,但這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在中國,只要看準了的改革,就要一抓到底,務求必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個個指向多年經濟發展“沉疴”,項項關涉利益調整,牽一髮而動全身。“啃硬骨頭多、打攻堅戰多、動奶酪多,是新一輪改革的特點”,習近平主席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全面深化改革決心的重要檢驗。

  中國有好成績。

  在世界經濟增長持續低迷的背景下,過去一年,中國經濟運作總體平穩,預計全年經濟增速為6.7%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居首位。

  中國的經濟結構更優。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消費和服務業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1%,內需不斷擴大升級。

  中國的經濟效益更佳。産業轉型升級快速發展。新技術、新産品、新産業、新業態等新經濟快速增長,外資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

  中國經濟的活力更足。每年700多萬大學生畢業生和500多萬中等職業學生畢業生加入勞動大軍,人才紅利不斷釋放。改革紅利持續落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經濟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總體來看,中國經濟的結構更趨優化、品質日益提升、動能不斷積蓄。“中國平衡經濟的努力正在取得成果”,已成為全球共識。

  與世界各國共用機遇,中國方案正在筆墨間勾勒出世界經濟的發展方向。

  “各國經濟,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在世界經濟復蘇持續乏力的背景下,部分經濟體保護主義抬頭趨勢逐步加劇,一些國家築堤攔壩,給世界經濟河流“添堵”,甚至導致國家間政治摩擦,讓全球經濟航船行駛在顛簸的海洋。

  近代以來,中國經歷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積貧積弱、風雨飄搖,比誰都更懂得發展的重要和穩定的可貴。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中國基於歷史和現實作出的戰略選擇。

  “發展必須堅持開放,促進生産要素在全球範圍更加自由便捷地流動。”建設利益共用的全球價值鏈,培育普惠各方的全球大市場,全球經濟治理大棋盤下的中國理念、中國行動、中國信心,讓世界矚目。

  “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順風車’,一起實現共同發展”。2020年,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規模巨大且日臻成熟的市場將為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商機。

  以開放謀共贏、以融合促繁榮。

  內需不斷擴大升級,對外投資和國際經濟合作蓬勃發展, 預計未來5年,中國進口總額將達到8萬億美元,利用外資總額將達到6000億美元,對外投資總額將達到7500億美元,出境旅遊將達到7億人次。更廣闊的市場、更充足的資本、更豐富的産品、更寶貴的機遇,中國願與世界各國共用。

  以合作增活力 疏浚共贏通道

  上海自貿區的航拍照片。2016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運作滿三週年,從掛牌到擴區,依託貿易、金融等領域的制度創新,以及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功能創新等疊加優勢,一系列的制度創新為中外企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新華社記者丁汀攝

  堅持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

  今天的中國,已經站在同世界深度互動、向世界深度開放的新起點上。“在新的起點上,中國將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實現更廣互利共贏。”“我們對外開放不會停滯,更不會走回頭路。”2016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的承諾擲地有聲。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貿易國,中國堅持敞開大門搞建設,加快構建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把開放推向更高更新階段,推動與世界各國共同發展。

  推進外資管理體制改革、深化自貿試驗區建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實現滬深港市場互聯互通……一項項新舉措,折射出中國擴大開放的新進程。

  吸引外資,中國打造“強磁場”。

  2016年,預計中國實際吸收外資金額約7850億元人民幣,連續25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國仍是外商投資的熱土。

  “強磁場”的背後,是中國的大格局和大機遇。

  主觀層面,用大智慧打造大格局。中國持續優化投資環境,不斷降低外資準入門檻,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關於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干措施》從多個方面保證促進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政策措施同等適用內外資企業……中國以“開放”、“共用”的理念吸引外資的規模和水準持續提升。

  客觀層面,用大空間提供大機遇。中國經濟保持穩中求進,結構調整不斷優化,市場潛力巨大;高技術服務業和高技術製造業成為吸引外資的主力,利用外資結構進一步優化,消費正代替投資成為新的增長動力,跨國公司在中國實現更多的附加值。

  對外投資,中國提供新動能。

  數據顯示,近10年中國對外投資年均增長25.4%,2015年達到1180億美元,連續5年居世界三甲之列;去年前11個月,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增長55.3%,遍佈全球160個國家和地區。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對外投資國之一,中國著力引導對外投資健康有序發展。國際經濟合作和對外投資蓬勃發展,成為很多發展中國家完善基礎設施、加快工業化進程的重要參與者,也對發達國家拓展市場、增加就業、緩解債務壓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沒有與世隔絕的孤島。”

  經濟全球化進入階段性調整期,支援者有之,質疑者亦有之。應該看到,經濟全球化符合經濟規律,符合各方利益,是大勢所趨。同時,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為全球發展提供強勁動能,也帶來一些新情況新挑戰,需要認真面對。

  面對逆全球化、保護主義抬頭的潮流,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利馬會議上作出堅定有力的回應——“搞保護主義是沒有出路的”,“我們不能因為一時困難停下腳步,要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注重同各自發展實踐相結合,注重解決公平公正問題,引領經濟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發展”……

  近年來,中國始終堅持推進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堅持多邊、雙邊兩個開放“輪子”一起轉,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中國智慧彰顯價值。

  中國積極促進經濟一體化,不斷推動金磚國家、中國—東盟的發展,推進亞太自貿區倡議,推動區域全面經濟與夥伴關係協定。以正在全力推進中的中日韓自貿區為例,三方一致認為,建立自貿區有助於充分發揮三國間的産業互補性,促進區域價值鏈進一步融合,有利於本地區的繁榮與發展。

  中國方案全球矚目。

  在G20杭州峰會上,中國積極推動制定《二十國集團全球貿易增長戰略》,為降低貿易成本、促進貿易和投資政策協調、推動服務貿易、加強貿易融資等重大貿易和投資發展目標提供了穩定的機制保障,為促進全球貿易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指明瞭方向。

  中國實踐務實高效。

  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3年來,在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投資貿易制度體系、深化金融開放創新和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激發了市場創新活力。試驗區內新註冊企業4萬家,超過掛牌前20多年的總和,一批重要成果複製推廣到全國。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如此評價:全球化時代的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並“努力指引方向”。“評判每一代人時,要看他們是否正視了人類社會最宏大和最重要的問題”。

  以普惠促均衡 夯實共贏基礎

  2016年2月27日,中鐵隧道集團承擔的中亞最長隧道——烏茲別克安格連至琶布鐵路甘姆奇克隧道當日全隧貫通。該隧道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鐵路網中吉烏鐵路的重要一環,對促進烏茲別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新華社記者沙達提攝

  “金磚五國”之一、G20“三駕馬車”之一、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經濟的穩定器……中國經濟轉型的出色成績單,讓世界渴望用中國鑰匙,打開經濟前行的新路。

  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聯合國發展峰會上明確提出:我們要爭取公平的發展,讓發展機會更加均等。我們要堅持開放的發展,讓發展成果惠及各方。我們要追求全面的發展,讓發展基礎更加堅實。我們要促進創新的發展,讓發展潛力充分釋放。

  新發展觀背後蘊含的共用精神,正是中國主張構建包容型世界經濟的底氣所在。“好鄰居金不換”。消除貧困和饑餓,推動包容和可持續發展,不僅是國際社會的道義責任,也能釋放出不可估量的有效需求。每次出席國際會議,習近平主席都會倡導當前國際格局下迫切需要的夥伴精神,一再傳遞同各方攜手並進的合作意願。

  “積土為山,積水為海。”

  3年多來,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將中國智慧不斷地轉化為世界智慧,通過實施“五通”等一系列有效舉措,攜手世界各國,共同構建健康、和諧、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中國堅持開放的發展,讓發展成果惠及各方。

  所有感興趣的國家都可以添加進入“朋友圈”。

  3年多來,開放的“一帶一路”,朋友圈越做越大,沿線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中國方案”傳播速度之快、參與範圍之廣,世界為之驚嘆。

  中國爭取公平的發展,讓發展機會更加均等。

  利益融合,是世界經濟平衡增長的需要。中國將更多目光投到了發展中國家,投向所有人群,希望世界經濟增長紅利為各國人民共用。

  “各國都應成為全球發展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同樣在聯合國發展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建設公平利益共用的全球價值鏈,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

  “中國的錢拿著不燙手,因為中國不附加任何條件。”這句打動人心的話,出自塔吉克總統拉赫蒙總統之口。通過“一帶一路”,更多打破了合作壁壘和附帶條件限制的投資,正讓塔吉克等國有機會獲取資金髮展基礎設施、逐步培育市場經濟環境。

  中國追求全面的發展,讓發展基礎更加堅實。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推及全球經濟治理領域,中國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同時,也正相輔相成地攜手改善相關參與國的民生發展。

  積極為沿線地區提供更多公共産品,支援民間投資項目,保證人人享有發展機遇。民眾在“一帶一路”建設推進中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正轉化為國內外民間資本熱情參與的積極願望和主動能力,為全球經濟的共贏合作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和民意基礎。

  中國促進創新的發展,讓發展潛力充分釋放。

  創新産生動力。“一帶一路”不僅為中國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也正為全球和平發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不同於對抗、零和的陳舊思維,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更注重與沿線國家進行戰略對接。不僅滿足中國進一步開放和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深刻契合了沿線國家的發展需要,在創新型的國際合作模式中實現共贏發展。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

  中國創新的國際合作模式,也正不斷激發新的實踐。

  中國作為主導者和倡導者,成立絲路基金、亞投行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開創了發展中國家組建多邊金融機構的先河,為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提供服務的獨特優勢,有效推動著世界實現均衡發展,體現了中國共商共建、共贏共用的全球治理擔當。

  亞太自貿區建設加速推進。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四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通過了《利馬宣言》,標誌著由中國推動的亞太自貿區倡議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這不僅是近年來來中國深度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的重要體現,更是打破貿易壁壘、實現共同繁榮的可行之道。

  中國用“包容”一次次給出答案。

  一些人的疑懼打消了,一些人的信心增強了。

  曾有人對中國憂心忡忡,中國發展起來後將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會不會撞到自己,會不會堵了自己的路,會不會佔了自己的地盤?“歡迎周邊國家搭乘中國發展‘快車’、‘便車’,讓中國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周邊,讓大家一起過上好日子。” 習近平主席的承諾,正一步步走進周邊國家的工地、園區、港口,變成現實。

  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受到衝擊的今天,有人質疑,各國能力和水準有差異,自己能獲得均等的發展機會嗎?“不能一個國家發展、其他國家不發展,一部分國家發展、另一部分國家不發展。”習近平主席的倡議,正一次次融入為全球提供的中國方案、公共産品,惠及各方。

  一路走來,中國用“包容”詮釋著以和平崛起推動世界發展的價值取向,也標注著中國以合作共贏完善全球治理的戰略選擇,更讓全世界深刻認識到中國的理念、智慧與擔當。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中國經濟的發展並不僅僅惠及自身,更為世界經濟注入了新動力、拓展了新思路、增添了新機遇。中國將不斷尋求與世界各國的利益匯合點,鑄就攜手共進的世界命運共同體。

  2016我國經濟發展亮點述評系列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