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習近平: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2016年12月27日 14:32:13  來源:學習中國
字號:    

 

 

  “人民利益觀”。“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習近平認為人心問題,首先是民眾在民生體驗中是否得到實惠、是否得到尊重的問題。“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他要求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他説:“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我們要不斷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民生得到高度重視和厚重闡釋,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工作的顯著標誌。從“權為民所賦”到“讓人民群眾參與、讓人民群眾做主、讓人民群眾受益、讓人民群眾滿意,真正使群眾成為利益的主體”,民生問題,不再是一個油鹽醬醋菜的瑣碎問題,而是一個政治授權和政治履責的嚴肅問題。習近平指出:“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他強調發展成果要由全體人民共用,他指出:“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人民主體觀”。“民者,國之根也。”人民在社會中主體地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是唯物主義群眾史觀的基本觀點。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根基,更是國家的主人。毛澤東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習近平多次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歷史的主體”。他説:“我們必須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支援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全面貫穿了習近平人民主體地位的思想,充分體現了其作為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政治立場。習近平指出,“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始終是我們黨立於不敗之地的強大根基。”人民群眾作為中華民族的主體,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力量。習近平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人民中心發展觀”。以人民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是習近平治國理政的鮮明邏輯。他強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他指出:“我們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打贏脫貧攻堅戰,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他還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要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是實踐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正確路徑,這一思想也是五大發展理念的靈魂之所在。

  “父母觀”“主仆觀”“師生觀”。“舉天而屬之民”。在習近平心中,人民是父母、是主人、是老師,他始終將人民舉在頭頂。他説:“老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黨員幹部與人民群眾的關係就是公僕與主人的關係”,“必須從思想和感情深處把人民群眾當主人、當先生”,“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必須自覺拜人民為師”,“老老實實向人民群眾學習”。他要求全黨學習弘揚焦裕祿同志“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僕情懷,要求黨員“深入群眾、深入生活,誠心誠意做人民的小學生”。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