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二囍:多元社會下斜杠青年找尋初心。視頻剪輯:綦智鵬
斜杠青年劉二囍。本人供圖
如今,當“由一而始,從一而終”的樸素情懷,遇到網際網路産業智慧化的革命大潮,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人群應運而生。而當他們向外界介紹自己時,頭銜間的斜杠便給予了這群青年一個相同的稱謂,“斜杠青年”。
他,寒窗十年立志學金融,卻成為建築才子;他,畢業跟著大師做設計,卻成為創業達人;他,咖啡店剛剛步入正軌,卻成為臺灣學子;他,而立之年環島徒步行,卻成為書房掌櫃。從小聽著“猴子掰玉米”故事的人們,也許對這種角色頻繁切換的人嗤之以鼻。
但事實卻是,國企時,他親自參與設計了有著“世界最壯觀歌劇院”之稱的廣州歌劇院;創業中,他將咖啡館開到了天河南,還開出了分店;赴臺後,他完成了51天1200公里的環島徒步,也將思考寫書立言;而如今,由他掌櫃的書店又再書寫著一段新的奇緣。
他就是劉二囍,他是建築師,是創業者,是旅行者,是作者。但他並不滿足於此,他告訴記者,自己還想做的哥,做快遞員。
因此,在記者看來,他更是一個未完待續的斜杠青年。
“走太遠,果然會忘記初心。”劉二囍曾這樣審視過自己的內心。而在這個價值多元化的社會,變革濤頭而立的青年人又將如何守住自己的初心?正在用實際行動回答這個問題的劉二囍給出了答案。
變的是角色 不變是“人味兒”
從建築師到創業者,從是旅行者到作者,在斜杠青年劉二囍看來,每一次的身份切換總是自然而然發生,並沒有所謂的多元價值衝突。
當記者探究原因時,他解釋道,當一種職業可以與世界緊密結合到一起的時候,自己通過這個角色會很接地氣地與世界上的人去溝通,而這種溝通就會給自己帶來快樂。
顯然,接地氣地感受“人味兒”是劉二囍眼中最為快樂的事。
在他看來,社會就是個大江湖,江湖裏人來人往。有人身居廟堂之高,有人隱志於市。但處在底層的人,能更多地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同的職業給了人們不同的“人味兒”,但這些“人味兒”的獲得有時就不得不切換職業,因為部分職業是有壁壘的。
説到這兒,劉二囍講起了自己的老本行。當年,還在做建築設計的他,整日接觸的就是甲方和同事,這讓他感受到了這種職業固有的壁壘。
因此,工作三年之後,他決定離開。而之後劉二囍數次嘗試新職業突破的理由其實也大抵如此,即不斷尋求外放型職業,以尋求和江湖的最大接觸面。
咖啡創業者的歷程,徒步旅行者的風景,劉二囍最終在經營書店的領域中尋找到了目前的最佳答案。劉二囍也承認當自己面對四種角色時,投入度程度最高的就是書店。
2014年7月,劉二囍的書店開業。作為廣州第一家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他取名為“1200bookshop”。
據他介紹,開書店之後,自己接觸到的群體非常多元。在這裡每天可以去接觸不同的人。
變得是燃料 不變是精神
熟悉書店的人都知道,1200bookshop裏有兩項活動成為了這裡的名片。一項是深夜故事分享。每週末晚上十二點鐘,書店便會集聚一幫熱衷的粉絲。
劉二囍介紹,書店通常會邀請一些有趣好玩的人,他們其中不乏許多草根。他們並非一定要在文化上有所建樹,只要他是有趣的,可以吸引其他人的,都可以來做分享。
除此之外,還會有新書分享簽售的活動。而這種類型的活動,因為涉及一些比較嚴肅的,宏大的文學命題或者歷史命題,劉二囍便會認真起來許多。
在他看來,書店早已經不是書的買賣場所,也不僅是一個閱讀場所,它甚至是一個文化平臺。因此,他認為,堅持做深夜分享和新書分享,正是一個書店應該具有的基本屬性。
劉二囍曾經説過,“1200bookshop願為城市點亮一盞精神暖燈。”
無疑,這種深夜的讀書會讓暖燈增添了許多顏色,讓它變得更吸引人。而那些來來往往的人正是點燃這撮精神火焰的燃料,賦予暖燈以無限生命力。
劉二囍最喜歡書店的深夜。他説,“每當夜幕降臨,這個世界會變得真實,會簡單粗暴地呈現在你的面前,以至於連自己都覺得這個原本真實的世界反而不真實了”。
而在他的書店,也總會有一群疑似流浪的兒童和老人家出現。劉二囍告訴記者,這些人每幾個月都會換一撥,這時他更覺得自己的書店就像江湖一樣,有人來有人走。
而每當自己看到這些人的時候,就會覺得書店能夠給他們一個包容心的落腳地很欣慰。正如他自己所説,“這樣做是冒險的,但它同時一定是正確的。”
變得是認知 不變是實踐
劉二囍成為眾所週知的人物,也許是2013年國慶,赴臺深造的他在51天的跋涉之後,完成了1200公里的環島徒步之旅。
劉二囍從不避諱自己是熱血青年的事實,用他自己的話來説就是,自己是個不循規蹈矩的人。其實,早在上大學時,劉二囍就幻想著騎行海南島,騎行川藏線,但均未成行。
赴臺後,一部《練習曲》的電影再次勾起了他的慾望。影片講述了一個騎著單車環臺灣島的大學畢業生,在沿途的種种經歷。而一向説做就做的劉二囍,決定更激進一些,去徒步。
劉二囍總是不願袖手旁觀看世界,在他的潛意識中,發現問題的下一步就是嘗試改變。
在臺灣的日子裏,劉二囍發現兩岸青年間彼此還有著許許多多的不全面的認知。為此,他決定提筆寫書,一本《十八個中國》呈現在了臺灣人的面前。
書中,劉二囍用自己的視角,記錄了他所經歷過得十八個城市。他説,長久以來,臺灣民間認為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並沒有什麼區別,但在這本書中卻可以看到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大陸。而之所以這樣,正是因為他曾經那些角色給予自己審視社會的獨特視角。
不忘初衷,方得始終。
在劉二囍看來,這是一個太理想化的説法。他説,“我們總是走著走著就忘掉一些東西,比如很多時候我們活著活著就活成了自己一個曾經討厭的人。”
當然,劉二囍並沒有活成自己討厭的狀態,因為他總在改變。比如説,剛開始開書店時,他覺得這就是一家用來玩的書店,就像精神後花園一樣。後來發現並不是這樣,書店開始商業化,自己也開始花費更多的精力和心思。
但是,他卻在改變中選擇了堅持一些東西。正如他所説的那樣,“從未變過的就是書店應該給別人提供人文和人情味兒東西的宗旨和核心。”
也正因如此,當劉二囍開始覺得經營書店從有趣的事情,好玩的事情,變成如今有意義的事情時,他開始選擇用另外一種角度看待這個問題,決定把它長期的做下去。
他説:“目前,適合我的,我最願意的就是經營書店。”(中國青年網記者 岳巍)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