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人民幣貶值預期依然存在,但部分分析師認為,或許已經接近底部。今年迄今,在岸人民幣貶值幅度已經達到4.2%,同期離岸人民幣貶值逾 3%。隨著離岸人民幣跌破6.7880的低點,已經穿過了6.70的“鐵底”、接近6.80的“嬰兒底”,距離被市場稱為“尿布底”的7.00也不遠了。 “大宗商品價格能否持續上漲,要看人民幣貶值的持續性。”
格林大華期貨研究所所長李永民認為,從長期來看,人民幣匯率變化應不會非常劇烈,對於大宗商品整體影響將低於預期。而且新一輪房地産調控將增加經濟再度下行壓力,對大宗商品走勢並不構成利好。
近期國內商品期貨的大漲,伴隨著美元指數的大漲和人民幣兌美元貶值加快。但實際上,人民幣貶值並不是本輪大宗商品牛市的唯一基礎。陶金峰日前撰 文稱,國內相對寬鬆的貨幣環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落實、美聯儲加息預期推遲、部分商品供需關係偏緊、資産荒下資金的追捧和推動,成為今年以來特別是近 期國內商品期貨不斷走高的主要推動力。
海通證券期貨研究主管高上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人民幣貶值,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定價權在外盤,隨著美元升值承擔較大壓力,人民幣貶值對價格上漲形成觸發;但今年以黑色系為代表的國內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因素中,供給側改革政策發力,去産能效果逐漸顯現帶來的影響還是基礎條件。
不可否認的是,國內大宗商品的總體趨勢,最終還是回歸國內供需、資金以及市場預期基本面的情況。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