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國慶長假過後,人民幣持續貶值期間,我國大宗商品市場在煤炭期貨的帶領下,各板塊商品幾乎全線上漲。10月25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連續第三天刷新六年新低,國內大宗商品市場應聲上漲,除農産品(000061,股吧)板塊表現偏弱之外,工業品幾乎全線收紅,多個品種報收漲停。具體品種來看,當天,焦炭、焦煤、動力煤、鐵礦石、熱卷板、鋁、鋅、鉛、錫、塑膠、PVC、PP、甲醇、白糖、棕櫚油、菜油、豆油等期貨主力合約均創下了今年以來反彈新高。滬金期貨主力1612合約當天漲幅為0.7%,10月10日以來漲幅近3%。
“一般而言,如果美元指數大漲,國際上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會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國內相關商品期貨也會同步回調。不過這次是例外,主要是在人民幣兌美元加快貶值的同時,人民幣兌非美元貨幣保持強勢和升值。”國泰君安期貨金融衍生品研究所副所長、首席分析師陶金峰表示,在優質“資産荒”的大背景下,在房地産調控收緊的環境下,市場部分資金流入到股市、商品期貨市場和債市當中,造就了今年債券市場牛市和大宗商品牛市。
貶值“紅利”在下降
相關分析人士認為,近期人民幣持續貶值的原因來源於內外兩方面。從國內來看,9月出口數據和貿易順差規模不及預期,最近出臺的房地産調控等政策 令投資者對接下來中期經濟預期偏弱。這也是人民幣對美元走貶的原因。國慶節前,人民幣在CFETS下對一籃子貨幣升值0.6%,但對美元卻貶值 0.57%。從外部環境來看,由於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將在12月加息,概率也在最近一段時間持續在高位徘徊,該加息預期升溫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美元匯率走強,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基的鴿派言論也加劇了美元上漲動力,10月以來,美元指數漲幅超過3%。“從宏觀政策層面來看,此次的人民幣在岸、離岸匯率的雙雙走高或為年底美國加息帶來的匯率風險提前釋放壓力。”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