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紅軍部隊中的千里眼、順風耳,人數雖然不多,但作用堪比千軍萬馬。他們監聽國民黨軍動向,無數次破譯密電,為紅軍決策提供至關重要的參考,甚至還能用假電報讓敵軍聽從調遣。他們立下功勳無數,他們的名字和事跡卻鮮為人知。
八萬對五十萬 中央紅軍為何能金蟬脫殼?
1934年4月,4次圍剿紅軍均告失敗的蔣介石,重新調集重兵,還特聘德國“十萬陸軍”的締造者,被譽為二戰德軍之父的塞克特,作為軍事顧問,組成了以他為首的多國軍事顧問團開始了對紅軍的第五次圍剿。按照軍事顧問團的計劃,蔣介石50萬軍隊形成了以瑞金為中心、半徑150公里鐵桶一樣的包圍圈。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對抗,一年間多次鏖戰,紅軍損失慘重危在旦夕。然而就在蔣介石準備將紅軍一舉殲滅的時候,卻發現紅軍突然不見了。原來,8.6萬名紅軍將士,已于10月17日至21日突破重重封鎖線,秘密渡過了于都河,並開始了後來震驚世界軍事史的長徵。那麼紅軍為什麼能夠在關鍵時刻成功轉移呢?

軍委主席朱德在1934年9月25日發給各軍團的電報——“26日晨,蔣敵向我行總的攻擊,李(延年)縱隊向汀州進,陳(誠)路軍向石城進,其以後目的是在佔領我們的中心瑞金。而薛(岳)路軍和周(渾元)縱隊近日亦逐步前進,其目的是在佔領我們的興國,從西面切斷我的主力。”電文還特意叮囑“在失利時,應有有組織的退出戰鬥的計劃。”
這一電文清晰地表明,國民黨軍總攻的動向已經盡在紅軍的掌握之中。缺衣少糧裝備落後的紅軍又是怎麼掌握敵人最高軍事機密的呢?
國防大學教授劉波認為,這主要就是因為當時我們的紅色聽風者,一些無線電報務員他們破譯了國民黨的情報。
紅色聽風部隊前傳
上世紀20年代,紅軍規模不斷擴大,一批根據地相繼建立。中共中央迫切需要衝破嚴密封鎖,加強對各蘇區根據地和各地黨組織的領導。而當時傳遞信息主要是依靠秘密交通員,但這種方式既慢又不安全。于是黨中央在上海成立了情報保衛機構——中央特科,由周恩來直接領導。
上海巨鹿路391弄的四成里曾經是法租界,1930年9月,中央決定在這里創辦第一所地下無線電訓練班。
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主人公的原型李白,以及後來成為紅軍總司令部三局局長的宋侃夫,都曾經在這里接受訓練。
宋侃夫在他晚年的回憶筆錄中曾披露過當時學員們秘密學習的情形: “我們從組裝三個電子管的收音機開始,然後四管、五管,同時我們還要學報務,學普通電碼,學得非常順利,兩個多月後,我們就可以收英文一百二十個字母,阿拉伯數字則可達到八十到一百個。”
紅軍通信事業從半部電臺起步
1931年底,由于中央特科負責人之一顧順章叛變,訓練班慘遭破壞,幸存下來的人向蘇區轉移。當宋侃夫等人歷盡艱辛終于到達蘇區的時候,他們所在的四方面軍卻連一部電臺都沒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們都苦于英雄無用武之地。當時,紅軍指戰員大多不知無線電為何物,在戰鬥中繳獲到的電訊設備都被丟棄或者毀掉了。為此毛澤東、朱德多次下令“無線電機不準破壞,必須收集整部機器及無線電機務員、報務員”。最先有收獲的是紅一方面軍。
1930年12月30日紅軍取得了龍崗大捷,當時就俘虜了張輝瓚(第十八)師十來個報務員,其中就有電臺臺長王諍跟見習員劉寅。
王諍原名吳人鑒,曾在黃埔軍校6期學習無線電技術,畢業後擔任國民黨某部電臺臺長兼報務主任。龍崗戰役被俘後參加了紅軍。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參加紅軍後的第4天,就受到了毛澤東、朱德的親自接見。他們備受鼓舞,想努力工作。
就在這次會見的幾天後,紅軍第一支無線電隊宣告成立,王諍被任命為隊長。無線電隊駐扎在寧都小布村,王諍就住在一戶姓熊的老百姓家里,一直到長徵開始。今年76歲的熊蘭亭,從小就聽爺爺講過王諍、劉寅他們當年在家里居住的情形。他說,王諍他們備受優待,不僅和領導人住在一起,連床都是帶蚊帳的。
當年和王諍一同加入紅軍的還有半部電臺。如今,它已是國家一級文物。

為什麼是半部電臺呢?因為電臺由收報機和發報機組成,而紅軍保留下來的只是收報機,只能收不能發。王諍決定用它來抄收國民黨中央社的新聞電訊稿、收聽敵軍情報,幫助紅軍了解國民黨軍動向。紅軍的無線電通訊事業就從這半部電臺開始了。
據江西寧都縣史志辦主任邱新民介紹,當時紅軍是比較閉塞,連報紙都看不到。毛澤東有個特點,每到一個地方,第一件事就是收集報紙掌握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從1931年1月6日起,王諍、劉寅架設收報機開始偵聽。
王諍等人晝夜監聽國民黨電臺。1931年5月15日黃昏,王諍在監聽到了一條重要情報。當時兩支國民黨軍用明碼進行通話,吉安留守區問富田師部明天去哪里?對方稱,明天將去東固。
王諍等人把這條截聽到的消息立刻給毛澤東和朱德總司令送去,將計就計在白雲山下設下了埋伏口袋陣,把公秉藩整個師都給殲滅了。
通信學校 聽風部隊的搖籃
借助電臺監聽優勢,加上決策得當以及戰士們驍勇善戰,從5月16日至31日紅軍共打了5次仗,仗仗取勝。初出茅廬的無線電通信部隊為勝利立了特殊的功勞。1933年,中革軍委決定授予王諍二級紅星獎章。隨著繳獲的電臺越來越多,各部隊陸續都有了自己的設備,但是無線電人才奇缺,急需創辦一所學校專門培養通訊兵。
這所通信學校就設在江西省瑞金市葉坪鄉。今天走近學校,在牆上仍能看到許多字跡和漫畫,它們是當年在此學習的戰士們留下的。當年朱德簽署的招生命令中規定,通訊學校選人的第一標準就是政治可靠。這些年輕戰士大多只念過小學,但是要求他們不僅要掌握無線電知識,還要掌握中文、英文、數學等基礎知識。今年100歲的寇瓊波,1933年加入紅軍,當機要員時年僅17歲。
紅軍戰士寇瓊波說,密碼本子有3000多字,其中有些字還不認識,但也得一個字一個字學。
還有些戰士是在長徵途中學習的無線電通訊知識。秦華禮便是其中之一。他說,他們一邊打仗一邊學習。第一次見到外語什麼東西也不知道,大家就兩個人一個組,你學英語我學漢語。
從當年學員們的課程表上可以看到,他們當時的學業充實而有樂趣,除了學習專業知識以外,還有唱歌比賽、趣味比賽、演講比賽,業余時間幫農民放牛、割草幹農活。這是他們戎馬生涯中為數不多的和平而快樂的日子,很快他們又將投入到殘酷的戰鬥中去。
從這所學校走出的2000多名學員,構成了紅軍中最為隱秘的聽風部隊。他們在日後的反圍剿、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戰功彪炳,但由于工作的保密性,外界對他們知之甚少。加入這支部隊的人,不少都更名改姓,他們發誓要保守黨和軍隊的秘密,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對于機要通訊人員來說,甚至連記憶都不屬于自己。老戰士寇瓊波說,他們對于經手的電報,“一個字都不能記住”。
在多次交戰後,國民黨軍終于得知紅軍已經有了無線通訊部隊,于是嚴格使用密碼發報,紅軍的情報工作遇到了新的難題。破解密電的關鍵在于掌握密碼,但這是國民黨的核心機密,要想破譯,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然而,紅軍中藏龍臥虎,並不缺少奇才。蔡威便是其中之一。
國民黨加密電文 紅軍奇才破譯建奇功
蔡威原名蔡澤蔤。1931年,他與宋侃夫、王子綱等人一起在中央特科接受過無線電業務培訓,後來他們因為出色的情報偵察工作被稱為 “情報三傑”。
蔡威是紅四方面軍二臺的負責人。敵軍改用密碼發電之後,一時難以破譯。這是當時國民黨使用的密碼,通常用4個阿拉伯數字代表一個漢字,再對照密碼本進行破譯。可以說,沒有密碼本,電文就是一本天書。軍情不等人,1933年2月,蔡威決定與第一臺負責人宋侃夫、王子綱一起啃下這部天書。
據蔡威研究會會長陳國秋介紹,當時國內的軍閥多用0到9的阿拉伯數字的編排方式,國民黨的部隊通話內容不是那麼嚴謹,報頭跟報尾都是用明碼,中間加密。蔡威等人以此研究國民黨的編制密碼的規律。

摸到密碼的規律後,宋侃夫等人逐步弄清四川軍閥田頌堯密碼的部分角碼排序。經過大量的比對分析,破譯了1到9的主要內容。但是卻卡在了0上。
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0號碼的編排規律被蔡威破解。從此,包括川軍田頌堯在內的部分地方軍閥使用的通密再也不是秘密。1933年5月份紅軍對四川軍閥田頌堯的一仗,成了檢驗密碼破譯是否正確的試金石。結果,紅四方面軍15000人打敗了田頌堯的6萬人的兵力,殲敵24000人。
國民黨將領家書遭破譯 周恩來當面笑吟三兩句
就在紅四方面軍蔡威、宋侃夫等人忙于密碼破譯時,另一個破譯高手也沒閒著,他就是紅一方面軍的曾希聖。曾希聖畢業于黃埔軍校第四期,曾擔任中革軍委二局即情報局的局長。他破譯國民黨密碼源于宜黃戰役的偶然發現。
他們在國民黨軍撤離時遺落的電文中發現已經破譯出來的30多個字。這30多個字雖然殘缺,卻成了打開國民黨密碼的另一把鑰匙,隨後越來越多的電報被破譯出來,國民黨的密碼已經盡在掌握。1933年,紅軍在登仙橋附近一舉消滅了國民黨兩個師,國民黨名將李默庵心情低落,就給在上海的夫人用密碼發了一首詩。
三年之後,周恩來在西安見到李默庵就把這首詩中的兩句背了出來“登仙橋畔登仙去,多少紅顏淚始幹”。李默庵當時非常吃驚,因為這首詩他沒有告訴任何人,而且用師部的密碼發的,只有他夫人知道。周恩來說,我們早就破了你的密電了。
紅軍在長徵途中,無論行軍還是打仗,電臺工作一刻不能中斷,在戰場上機要通訊人員是被重點保護的對象,但犧牲也是經常的事。而對機要人員來說,密碼本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有一次,蔡威所在的部隊被國民黨第十師包圍了,攜帶密碼本的他一旦被捕後果不堪設想。
蔡威急中生智從口袋里面掏出銀元撒在地上,國民黨的部隊見錢眼開,就去撿銅板跟銀元。
胡正先是蔡威的戰友,他目睹了當時的情景。他回憶道,蔡威一面跑,一面撕了本子往口里嚼。原來那是密碼本。蔡威害怕被敵人弄去了,所以就撕了吃。
假冒蔣介石發密電 紅軍巧渡烏江
國民黨軍隊為了保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變換一次密碼,甚至一篇電文配一套專用的密碼,為了應付巨大的工作量,曾希聖把軍委二局分成幾個部分,他帶領一部分人專搞破譯,另一部分人專門接收國民黨電文。據統計,曾希聖率領的軍委二局破譯的國民黨密碼版本多達800多種。
無線電部隊不僅及時監聽破譯國民黨的電文,為中央提供決策依據,還能把這項特長用得出神入化,成為制勝奇招。1935年3月,紅軍主力第四次渡過赤水河,準備南渡烏江。這時曾希聖從蔣介石調動軍隊的電文了解到,國民黨的周渾元、吳奇偉2個縱隊6個師部隊正由安底西北一帶轉往東南方向逼近紅軍主力,同時在烏江南岸20余公里處,還有國民黨軍3個師的部隊。而紅軍主力要保證安全渡江至少要三天時間,如果雙方交鋒,紅軍將面臨巨大的危險。于是,曾希聖建議中央假冒蔣介石口吻向國民黨軍發密電。
這個建議被中央採納。假電報發出後,周渾元、吳奇偉部深信不疑,部隊果然按紅軍的指揮去往了打鼓新場。紅軍避免了一場血戰,三天後順利渡過烏江。隊伍長驅南下甩掉了國民黨20多萬的堵截大軍,後來葉劍英有過這樣的評價“曾希聖不簡單,是個可以認識’天書’的人”
長徵途中未中一次埋伏 聽風部隊建奇功
1936年10月,二萬五千里長徵結束。神奇的是,雖然在長徵途中紅軍時時受敵重兵圍追堵截,卻從未中過一次埋伏,總能在國民黨軍設置的包圍圈中絕處逢生。更神奇的是,雖然國民黨的電報總被紅軍破譯,而紅軍的電報卻從未被對方破譯過。紅軍領導人對軍委二局曾有過這樣的評價:“好的二局,有了二局紅軍長徵夜里行軍打燈籠,沒有二局長徵是難以想象的。 ”
毛澤東對二局的讚揚,實際上是對整個情報偵察部隊的褒獎。雖然他們中很多人隱姓埋名,工作也不為人知,他們是奮戰在隱蔽戰線上的無名英雄。他們的功績將永遠被歷史銘記。
[責任編輯:盧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