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這些作品,影響習近平數十年……

2016年10月19日 10:50:58  來源:學習進行時
字號:    

  這是1973年上山下鄉時期,習近平(左二)在陜西延川縣。新華社發

  習近平説:“當時的文學經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現在脫口而出的都是那時讀到的東西。”“現在,我經常能做到的是讀書,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

  正是這樣不斷從書中汲取營養,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習近平。

  從典籍汲取營養,“警句能背下來”

  習近平説:“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

  五六歲時,他就在母親的影響下接觸中國傳統文化。那時看了“精忠報國”“岳母刺字”的小人書,“精忠報國”四個字,成為他一生追求的目標。

  “文革”時,習近平一家搬到中央黨校住。按當時的要求,中央黨校需要把書全集中在科學會堂裏,習近平常幫人搬書。搬書的過程中,他就挑一部分留下來看。習近平後來回憶説:“那段時間,我天天在那兒翻看‘三言’,其中很多警句我都能背下來。”

  習近平曾告誡省部級幹部,“人心似鐵,官法如爐”。意思是任人心中冷酷如鐵,終扛不住法律的熔爐。這句話就出自《警世通言》。

  “三言”的作者是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當過福建寧德的壽寧縣知縣。那裏是福建最犄角旮旯的地方,都是山路。馮夢龍去時,一路翻山越嶺,走了好幾個月。習近平在寧德任職時,經常一連數日坐著吉普車在崎嶇的山路上顛簸,常常顛得連腰都直不起來,有時腰疼得下不了車。在不通公路的偏遠山區,他就踩著泥濘濕滑的危險山路步行進去,其中有個鄉叫下黨,他從早上7點半走到中午12點多才進到鄉里,受到最為熱情隆重的歡迎,鄉里百姓説他是“到過這裡最大的官”。

  講起這段經歷,習近平説:“一個才高八斗的封建時代知縣,怎麼千辛萬苦都去,難道我們共産黨人還不如封建時代一個官員嗎?”

  習近平發表二〇一六新年賀詞時,人們注意到他辦公室的書架上擺放著一本《智囊》,作者正是馮夢龍……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