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如此,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還信手拈來《浮士德》的典故,來譬喻西方的“中國威脅論”:一些人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認為中國發展起來了必然是一種“威脅”,甚至把中國描繪成一個可怕的“墨菲斯托”,似乎哪一天中國就要攝取世界的靈魂。儘管這種論調像天方夜譚一樣,但遺憾的是,一些人對此卻樂此不疲。這只能再次證明了一條真理:偏見往往最難消除。
在《浮士德》的故鄉,用《浮士德》的典故,來反觀西方社會的偏見,一定説到聽眾的心坎裏了吧?
從黃土高原的窯洞到歐洲大陸的講堂,從20上下的年輕人到泱泱大國的領袖,《浮士德》或深或淺、如影隨形的陪伴,可以看到經典對人的影響之大!
順便破個悶兒:猜猜北京五十七中的這位“吹牛”的知青是哪位?
古有懸梁刺股,今有撤褥澡雪
那麼,除了《浮士德》,還有哪些作品陪伴習近平的青年時代?怎樣改變了這位知識青年的人生?
這類作品還有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習近平説: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對狂風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鯊魚的描寫,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後來,習近平兩次去古巴,第一次是在福建工作的時候,專門到海明威寫作的酒店吃了一頓飯,第二次去古巴,習近平時任國家副主席,他專門去了海明威經常去的酒吧,還嘗試了海明威最愛喝的一種飲料“莫希托”,體驗海明威寫下那些故事的精神世界和實地氛圍。
兩次訪古巴,兩次憑吊海明威,可見《老人與海》給習近平留下多麼刻骨的記憶!
還有哪些作品改變過習近平的人生?那時候他住在梁家河窯洞裏,讀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麼辦?》,當讀到主人公拉赫美托夫為了磨練意志,過著苦行僧式的生活,甚至睡在釘板床上,扎得渾身是血。受這種精神鼓舞,習近平乾脆把褥子撤了,就睡在光板炕上,下雨的時候淋雨,下雪的時候搓雪,在井臺邊洗冷水澡。
有道是,古有懸梁刺股,今有撤褥澡雪!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