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廣西興安:將紅色文化融入旅遊業發展

2017年01月13日 10:26:31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紅軍突破湘江時的界首渡口。本報記者 陳海波攝/光明圖片

  【長征路新故事】

  湘江從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界首鎮流過,當年,江面僅寬一百來米。“很多人都很難相信,為了渡過這並不寬的江面,紅軍犧牲了3萬多人。”湘江戰役紀念館館長尹湯懷站在湘江畔,向記者述説了紅軍長征途中損失最大的戰役。

  1934年11月25日,中央紅軍突破敵人的第三道封鎖線後進入廣西,此時尚有6萬多人。蔣介石調集國民黨中央軍、湘軍、桂軍、粵軍等25個師、近30萬人,妄圖全殲中央紅軍。27日,紅軍佔領了界首至屏山渡共30公里湘江沿岸的各渡江點,準備在界首、大坪、屏山渡等處渡江。

  圍繞渡江,紅軍在灌陽新圩、全州腳山鋪、興安光華鋪三個阻擊戰場與敵人鏖戰。“敵眾我寡,在一切為了蘇維埃新中國的口號下,紅軍以驚天地泣鬼神的士氣,在十多裏地的戰場上,與敵人展開了生死存亡的拼殺戰。”親歷這場戰役的紅軍戰士梁思久撰文回憶。這場無畏的拼殺持續了五天五夜。12月1日,紅軍渡過湘江,只剩下3萬多人。

  多年後,梁思久腦海中仍時常清晰地閃現出他在界首渡口看到的一幕:“斷裂的(浮橋)竹竿、木板、木棒,在洶湧的江中擁來擠去,混合著倒下的紅軍戰士的屍體,湘江裏泛起一縷縷的血水。”

  “然而很多人並不了解慘烈的湘江戰役,甚至以為發生在湖南。”尹湯懷説,這場被形容為“慘勝如敗”的戰役,是紅軍的一次“浴火重生”,“被打痛了也被打醒了”,不僅使紅軍完成了戰略轉移,而且使紅軍認識到了“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為遵義會議的召開打下了基礎。

  1995年,由聶榮臻元帥建議設立的湘江戰役紀念碑園在興安城南的獅子山上建成,後來擴展為紀念公園,修建了湘江戰役紀念館和英名廊。“我們已徵集到了兩萬四千多名烈士的名字,刻在了石碑上。”尹湯懷告訴記者,很多烈士甚至已找不到學名,只有當地人根據回憶提供的土名,如“賴老石頭”“劉馬四哩”“林李妹子”等。“我們不能遺忘每一名戰士。”他説。

  為了那些不能忘卻的紀念,是興安近些年來大力推動紅色旅遊的初衷。紅軍在興安待了12天,留下了許多故事和遺跡。他們在界首渡口旁的三官堂開群眾大會,宣傳黨的政策,給老百姓分糧食;渡過湘江後在華江瑤族鄉的祠堂墻壁上寫標語,鼓勵民族團結,共同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當地百姓給紅軍打草鞋、送南瓜……

  這些年,興安縣政府對三官堂、紅軍街、紅軍標語樓、紅軍墓等紅色遺址進了保護和修繕,以這些遺址為點,以紅軍長征過興安走過的線路為軸,由點串成線,打造出興安紅色旅遊精品路線。“我們已經設計了幾條線路,希望通過一些景點的連接、整合,形成一個紅色文化集散地。”興安縣文化旅遊廣播電視體育局局長高峰説。

  據介紹,2015年興安全縣接待遊客670多萬人次,其中紅色旅遊景點接待遊客200多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63億元。“將紅色文化融入旅遊,老百姓是直接受益人。要讓遊客的衣食住行遊都能在農家解決,使老百姓的荷包鼓起來。”高峰説。

  【短評】

  富民是對紅軍最好的紀念

  湘江戰役時,朱德曾給彭德懷等紅軍將領發電報:“要動員全體指戰員認識今日作戰的意義。我們不為勝利者,即為戰敗者。勝負關全局。”這種為了革命信念而勇於爭勝、不怕犧牲的精神,是紅軍在整個長征途中的縮影。當億萬人為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所凝聚,沒有一滴血會白流,沒有一次挫折會讓人止步。今天,廣西興安將紅色文化融入旅遊,既是為了紀念先烈,也是為了富民一方,而這正是對紅軍精神的一種傳承。因為,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這正是紅軍當年拋頭顱、灑熱血的初心。(本報記者 陳海波 周仕興 張永群)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