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改組成立1000天以來共召開了27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在深改組歷次會議的講話中,有一個詞頻繁出現,這就是“獲得感”:
2015年2月27日深改組第十次會議上,習總書記強調“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2016年4月18日深改組第二十三次會議上,習總書記強調“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
2016年7月22日深改組第二十六次會議上,習總書記在論述改革成效的檢驗時,把“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獲得感”作為重要的標準。
的確,在深改組推動深化改革1000天的歷程中,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實實在在。
這種獲得感,表現在深改組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關注、對一系列社會事業改革的大力推進上。舉凡就業創業體制機制、教育體制、收入分配製度、社會保障制度、醫藥衛生體制等與老百姓關係密切的領域,深改組都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和措施。
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就是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
誠如習總書記所説,社會事業改革關乎民生、連接民心。要關注群眾多方面、多層次需求,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
梳理深改組成立以來審議的162個文件,可以發現,聚焦社會民生領域的多達47份,佔比近30%,可見深改組對社會民生領域改革的關注程度。
以戶籍制度改革為例。深改組第三次會議上審議的《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即對這一涉及億萬農業轉移人口的重大改革領域提出了總的政策要求,即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據統計,目前全國已出臺戶籍制度改革方案的省份已經達到30個,這30個省份普遍取消了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同時,各地方案中還提出建立或完善居住證制度,其中多地已出臺具體辦法。戶口本上那個區分非農業和農業、城裏人和農村人的小戳會漸漸沒有了。城鄉戶口實行統一登記,標誌著城裏人和農村人的身份統一。一個孩子出生以後,不用再明確是城裏娃還是農村娃,打破了幾十年來城鄉的戶口壁壘。戶籍制度改革取得的進展,對於老百姓,尤其是億萬農業轉移人口來説,其獲得感是實實在在的。
習近平在深改組第二十六次會議上強調,改革是一場革命,必須有堅忍不拔的毅力,以真抓促落實、以實幹求實效。
這就要求深改組在面對形形色色的改革任務和老百姓越來越多樣化、差異化的利益訴求時,必須突出重點,對準焦距,找準穴位,擊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
這就要求抓好改革督查工作,既要督任務、督進度,又要督成效,就是要把改革舉措放到實踐中去檢驗,讓基層來評判,讓群眾來打分,看改革是否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是否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獲得感。
對改革的成效進行督導,目的就是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的關係,突破“中梗阻”,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老百姓的獲得感實實在在。
深改組第十五次會議上審議通過的《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工作專項督導辦法》,是中央深改組通過的第四份有關教育的文件,也是第一份關於教育項目督導的文件。根據文件要求,從2016年起至2019年,中國將開展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專項督導工作。這一專項督導將涉及77%的縣、21.8萬所學校。
此次督導內容可謂細緻而微,既涉及農村偏遠地區是否保留了必要的教學點、城鎮化進程中新形成的小區是否同步建設學校、學校選址是否在安全地方等,也涉及一人一桌椅、一人一床位等細節要求。
正是改革中的這些具體而微的細節,使改革精準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正是老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使人人成為改革的擁躉,在全國上下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合力。(張岩)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