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東站,剛剛從高鐵下來的人群迅速匯聚成人流,堵在地下一層地鐵換乘入口處。10多個地鐵售票機前,每個都排起了幾十人的長隊。人們手持零錢,緩慢地向前移動,其中不乏銀發老人。而在另一側,微信地鐵售票機前,年輕人拿著手機用支付二維碼一掃描,就立刻取到地鐵車票。看著眼前的年輕人這麼快捷買到車票,老人一臉茫然。
相似的場景還出現在700多公里外的北京。國債發售日,淩晨開始排隊的老人發現,有的網點櫃檯只賣出一筆就沒有額度了,原因是很多人早已通過網銀搶先購買了國債。
隨著“網際網路+”概念的推廣,越來越多移動網際網路應用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網上理財、網上購物、手機打車……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捷。但對於廣大老年人來説,“網際網路+”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概念。個別老人能夠使用微信聊天已經算是新潮,而對於註冊網銀、使用U盾、連接WIFI、綁定銀行卡等更多更複雜的網路操作,絕大部分銀發族還是難以接受或是無從下手。
“銀發族”遭遇網際網路尷尬
“你網購嗎?”這個看似普通得有些令人跌眼鏡的問題,其實一點都不簡單。“網際網路+”深深紮根于餐飲、旅行、住宿、電影等生活服務類行業,一部智慧手機就能代勞所有事情。乘坐火車出行時,許多人往往是先通過手機APP訂票,然後在車站自助機前取票或者直接憑身份證上車。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許多老人只會在車站的售票窗口排隊購票,付出著時間和體力的成本。
在網際網路應用迅速發展的中國,“銀發族”因難以及時掌握日新月異的新技術,正遭遇著一些“不便利”的尷尬。
近日,由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CNNIC)發佈的第38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人們通過手機社交、看新聞、網購、理財、打車、訂外賣、旅遊……網際網路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僅以手機支付為例,我國網民手機線上支付的使用比例高達64.7%。也就是説,有4.24億網民已經可以不帶錢包和信用卡就出門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粘屏”數據中,年輕人無疑作出了最大“貢獻”。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仍以10至39歲群體為主,佔整體的74.7%。
就在老人成為網路世界的邊緣群體同時,現實社會中,老年人口卻佔據越來越大的比例。目前,中國人口老齡化進入快速發展期。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12億,佔總人口的15.5%。
網際網路惠不及老者。“儘管適度上網對老人有很多好處,但現在的情況卻是很多網路産品都忽視了老人的使用需求,讓他們産生一種被拋棄、被邊緣的不適感。”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曾對媒體説。
李大爺今年65歲,在兒子的幫助下,他註冊了微信賬號,平常與家人語音聊天。在身邊只會打電話的老人們眼中,李大爺算是時尚“觸網族”。最近,從河南到北京照看孫子的李大爺傻了眼:去買菜買水果,店裏豎一塊牌子,微信或支付寶支付打八折;超市裏賣大米下載App關注店家,就有半價優惠。
“別人動動手指就能辦好的事情,我們往往要花更多的錢去辦,還要花費很長時間去排隊、等待,最後還不一定能辦好。”看得見的實惠,卻摸不著,這讓李大爺很苦惱。
“現在,不會上網連打車都打不到。”從浙江來北京看望女兒的王奶奶説,原本在馬路上打車,招手就有車停下,明明看著是“空車”,卻已經被別人“下單”了。
去大排檔吃碗麵,沒有美團多花2元錢;到酒店吃大餐,別人用支付寶享受八八折,自己卻要付全款;給孫子買一套品牌服裝,專賣店打七折,網上買又便宜了50多元;就連平時到銀行交納水電氣費用、到醫院看病掛號等,都比別人慢一拍。在“網際網路+”時代,老人往往被“網”遺忘。
學不會、沒人教、怕被騙
老人觸網遭遇三大“攔路虎”
去年,武漢大學網際網路全齡化實踐隊發佈了《中老年人使用網際網路情況調查報告》,數據顯示,約33.3%的老人常在上網時遇到困難,偶爾遇到困難的佔51.7%,兩者相加超過八成。
年輕人動動手指就可享受的服務,緣何在“銀發群體”遇阻?
“網際網路應用本來是帶來各種便利的,但由於老年人知識儲備陳舊等原因,難以及時跟上時代腳步。”安徽大學社會學教授王雲飛説,大部分老人都遭遇過網路資訊難以獲取的尷尬、網路娛樂無法參與的尷尬以及網路服務無法使用的尷尬。
62歲的鄭州市民李先生對此深有體會,兒子前不久給他買了部新手機,但是除了打電話、發短信以及勉強會用微信,別的功能都不知道怎麼用。
“微信也只會用語音,我知道手機能裝打車軟體,叫車很方便,但我從來沒用過,也不知道怎麼用。”對於李先生來説,智慧手機只不過是一部與家人聯絡的電話而已。
“現在掛號看病、訂火車票都在網上,不會用電腦,這些都做不了,還是只能用笨辦法來解決問題。”65歲的宋大爺承認,有時候越來越覺得自己“跟不上趟”了。
此外,沒人教也是阻礙老年人觸網的一大難題。
當前,讓老人能跟上時代腳步的主要方式還是子女親朋的幫助。曾經,一組教爸媽使用微信的手繪漫畫在中國社交網站上走紅,感動一眾國人。許多人開始反思這種尷尬現實下老年人的觸網需求遇阻問題。
“我們通過市場調查發現老年人遠離網上購物的主要原因不是不會,而是沒人教,他們是被忽視的群體。”唯創集團創始人王振説。
很多老年人也想學習使用電腦、手機上網,學習使用各種方便生活的新軟體,但現實是老年人缺乏暢通的渠道學習新技術。家住長沙荷園小區的劉大爺告訴記者,他很想學著使用這些新技術,多次向兒子請教,但畢竟反應慢,兒子教了他幾下沒學會,就顯得很不耐煩,他自己也有被嫌棄的感覺,不想學了。
還有一個讓多數老年人不敢觸網的原因是“怕被騙”。記者採訪發現,談及網路購物、網路支付、手機銀行等涉及財務功能的網際網路應用,幾乎所有老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擔憂——“怕被騙”。
每當定期存款到期日,鄭州的張阿姨就會早早出門,揣著存摺,趕在8點前來到家附近的銀行門口排隊。“不敢用網銀,那個買完看不見摸不著的,心裏不踏實。”張阿姨説,自己寧願花時間排隊,也不在網上辦理。
不僅如此,淘寶、滴滴打車等與“錢袋子”掛鉤的軟體,大部分老年人都害怕使用。
“網際網路掃盲”需多方合力
“社會應充分考慮老年人的需求,在網際網路技術越來越廣泛進入人們日常生活的今天,應採取一系列措施,讓老年人和年輕人一樣,享受網際網路給生活帶來的方便。”安徽大學社會學教授王雲飛説。
王雲飛建議,尤其是一些生活必須的服務機構,如銀行、醫院、電力等部門,應該在搭車“網際網路+”的同時,設立或保留老年人窗口,兼顧老年人需求。
此外,專家還建議政府、社會組織等形成合力,通過社區街道、圖書館、社會組織等針對老年人開設知識課堂,教老年人如何使用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發展,不能把老人丟下,這不是個人或者家庭層面的問題。”王雲飛説。
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共有老年學校7.63萬個;建有180個國家級、500余個省級社區教育實驗區、示範區,老年人佔參與社區教育總人數的60%以上;有老年類報紙24種,老年類期刊24種。
專家表示,這些都是老年人獲取網際網路應用知識與技能的重要資源與途徑,充分利用可以大幅滿足老年人對融入網際網路時代的需求。
敏銳嗅到“銀發消費”帶來的網際網路商機,一些商家也開始行動起來。唯創集團通過搭建老人樂園、居家養老服務店和網上商城等平臺,為老年人提供線上線下服務,使其可以享受理療按摩、健康諮詢、交友旅遊、家政服務和上網購物等服務。
在福建,國網東山縣供電公司總經理吳榮輝舉例説,老人接受“網際網路+”服務比較慢,電力部門為用戶提供綁定服務,讓老人的家人在外可以隨時查詢家庭用電資訊,幫助老人繳納電費。
近年來,雖然有一些網際網路企業和運營商推出了專為老年人設計的網際網路産品和硬體産品,如一些網路搜索引擎推出滑鼠手寫功能、北京市民政局與企業合作推出的“小幫手老年手機”等,但是這類産品數量屈指可數。
王雲飛説,考慮到老年人在學習新知識、新事物方面比年輕人慢,應該鼓勵企業開發一些適合老年人使用的手機、APP等,方便老年人使用手機享受網上服務。
“關注老年人不僅要讓他們吃好穿暖,也要重視如何讓老人享受實用的網際網路産品,這有助於他們更好地融入快速發展的時代。”民政部專家委員會委員杜鵬如是認為。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