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外媒關注廣州改造城中村:曾承載外來人的夢想

2016年08月07日 00:35:07  來源:參考消息網
字號:    

  外媒關注廣州改造城中村:曾承載外來人的夢想

  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和環境‘臟亂差’的城中村同時進入視野,形成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平常風景。(蔡灝攝)(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

  原標題:外媒關注廣州艱難改造城中村:曾承載外來人的夢想

   外媒稱,作為唯一在中心城區仍有大量城中村存在的中國一線城市,廣州彰顯了這座城市的包容性,也凸顯了治理與改造城中村的複雜與艱巨。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8月1日報道,從早期開發商主導改為目前市政府掌控有序規劃,廣州展現了改造城中村的長線思維,在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繼續釋放區域的原有紅利,著眼于城市的整體功能。

  五年前,大學剛畢業的陳君利來到廣州打拼,和很多“廣漂”一樣,陳君利選擇到城中村落腳。在天河龍洞村——一個聚集了大批外來人員與大學生的城中村裏,他與另一名“廣漂”合租一套近40平方米的住宅,開始了他廣州生活的第一站。

  “治安差、雜亂、不安全”,這是很多人腦海中對城中村的印象。同時,這裡的人口高度密集、快速的人員更替,也意味著活力、熱鬧以及便捷的生活機能配套。其中,租金低廉無疑是城中村吸引人最重要的原因。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今年3月發佈的《2016全球生活費調查》報告分析説,近85%“廣漂”選擇在廣州的城中村租房是因為“房租低”。

  五年過去,陳君利仍然居住在這座城中村,不過他的收入已較五年前大幅提升,此外,他用積蓄在粵北家鄉韶關樂昌支付了一套房的首付,將父母與妻女接至新房,如願以償做了“房奴”。

  報道稱,對外來務工人員來説,城中村承載了他們各自的夢想。在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購房,對於類似陳君利的外來普通工薪人員來説,難度當然不小——作為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特有現象,城中村的存在極大降低了城市門檻,幫助大批外來人員低成本進入城市。

  大量外來人員的涌入,為快速發展的城市帶來人口紅利,提供多元性的可能,並帶來勃勃生機,他們當中不少是為這座城市提供服務的人群,包括快遞員、送水工、快餐店員等,還有大量每日往返于摩登大樓與城中村的逐夢者,隨著城市一同成長,在發展大潮中逐漸找到自己的位置。

  城中村改造艱難

  報道稱,與北京、上海、深圳相比,廣州是唯一在中心城區仍有大量城中村存在的一線城市。關注城中村改造的廣州市政協委員韓志鵬接受採訪時説,廣州眾多城中村彰顯這座城市的包容性,但與此同時,廣州關於城中村的問題也更多,治理與改造更具複雜性。

  研究舊城改造的戴德梁行(DTZ)廣州策略發展顧問部助理主管及董事陳維政接受採訪時説,廣州早前由開發商主導進行舊城改造,但這種模式遇到了一些問題,後來改為通過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的手段進行城中村改造。他指出,以廣州的轉變來看,城中村改造由短線思維變成長線思維,避免過去開發商主導改造只著眼于眼前利益的可能,而會更多考慮到城市的整體功能。

  韓志鵬則認為,隨著城中村改造的逐漸深入,地方政府在處理相關課題上有更民主、更尊重民意的轉變,在改造城中村的規劃上,水準也有所提升。

  報道稱,城中村存在諸多管理上的問題,但作為中國城市快速發展擴張的特殊産物,這也是一種必然的存在。參與編撰《中國百村調查從書石牌村》的廣東社科院黃紹汪副研究員説,外界對城中村的態度大致三種,一是認為城中村是城市文明的包袱,不僅有損城市形象,而且藏污納垢,在治安、消防、衛生等問題上成了社會治理的難點;第二種是認為城中村是城市化進程中“新移民”的載體,低廉房租吸引眾多外來務工人員,是在廣州務工人員以及“蟻族”“蝸居”人群主要集居地;第三種看法認為,在一些城市外延與城鄉結合地區,因城市擴建,原有農民轉為城市居民,他們大多因知識結構生存慣性的原因一時難找到新工作,於是將住房改為出租屋形成城中村,也成為這些失地農民的重要經濟來源,因此,城中村也發揮了維持社會穩定的作用。

  城市升級必經陣痛過程

  報道稱,從經濟和城市發展角度來看,城中村的改造有利於改善人居環境,消除安全隱患,提升城市現代化形象,而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更多人從社會服務和人文關懷的視角來看待城中村,關注“城漂族”、建議保留“低成本生活區”的呼聲也越來越多。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委員會委員樊綱指出,城市的發展需要均衡的人口結構,深圳本身還需要一些低端産業,需要一些低教育水準的人口,否則“生活費將會趨高,企業成本也會更高,競爭力反而下降”。

  深圳世聯行集團董事長陳勁松則指出,大量居住在城中村裏的人,是失去話語權的一部分人,或者是沉默的大多數,但恰恰是他們,支撐起這座城市。

  報道稱,另有一些觀點認為,城中村的漸漸消退,將是轉型升級必經的陣痛過程。陳維政受訪時指出,從靜態思維看,城中村的減少確實會帶來外來人員逃離城市、勞動力減少、企業成本提高等問題,然而,從城市升級發展來看,勞動密集型企業與從事低端産業人員的減少,是推動産業結構發生變化的必經過程,舊産業逐漸被淘汰,高科技産業與人才得以慢慢集聚。

  報道稱,廣州的城中村除了數目眾多,推進改造的過程也極為緩慢。韓志鵬指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並非所有城中村都具備拆遷的條件。以廣州來説,整體改造10%到20%左右的城中村“已經很了不起”;從目前狀況來看,根本不可能將市內城中村全拆除,或不至於因此引發勞動力短缺、城市競爭力受到影響等問題。

  同時,每座城市的現實狀況不同,擺在決策者面前的舊城改造難題也不盡相同,有些城市正在慢慢告別城中村。

  有規劃專家指出,城中村改造項目中,村民和開發商都盡可能為自己爭取利益,在開發過程中往往是追求容積率最大化,結果是改造項目大部分變成了超級樓盤,這對於城市功能提升起到的作用,還有待評估。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