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社區教育的發展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歡迎。前年,教育部委託國家開放大學對社區教育的滿意度進行了調查,經過兩年細緻工作,去年發佈了社區教育滿意度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參與社區教育的居民對社區教育認同度高,認為社區教育吸引力強且有獲得感。近八成(77.11%)的受訪學習者有興趣參加社區組織的學習活動。七成以上(71.93%)的受訪學習者對參與過的社區學習活動表示滿意,認為參與社區教育活動豐富了生活、提高了技能、提升了幸福指數。
教育部指出,我國社區教育儘管有了很大發展,但總的來看,還不能適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特別是學習型社會建設的要求,還不能滿足社區治理和民生保障的需要,仍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制度體系還不健全,各地發展還很不平衡,社區教育工作者的專業化水準也不高,民間力量參與社區教育的程度不夠等。
提高服務重點人群的能力。文件明確了社區教育服務的重點服務人群,提出四個方面發展任務。一是大力發展老年教育。建設一批在本區域發揮示範作用的鄉鎮(街道)老年人學習場所和老年大學,推進“養教結合”。二是積極開展青少年校外教育。充分利用社區內的各類教育、科普資源,開展校外教育及社會實踐活動,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社區教育環境。三是廣泛開展各類教育培訓。要重點面向城鎮化進程中的失地農民和農民工,積極開展職業技能、思想道德、民主法治、文明禮儀、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教育培訓。四是重視農村居民的教育培訓。為農村留守婦女提供社會生活、權益保護、就業創業等方面的教育培訓。重視開展農村留守兒童、老人和各類殘疾人的培訓服務等。
豐富社區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一是豐富社區教育內容。要廣泛開展公民素養、誠信教育、人文藝術、科學技術、職業技能、早期教育、運動健身、養生保健、生活休閒等教育活動。積極開展面向社區服務人員、社區志願者、社區社會組織成員的教育培訓。二是創新社區教育形式。培育一批優質學習項目品牌。積極開展才藝展示、參觀遊學、讀書沙龍等多種形式的社區教育活動,探索團隊學習、體驗學習、遠端學習等模式。通過開設學習超市、提供學習地圖等形式方便社區居民靈活自主學。推動各地建設方便快捷的居民學習服務圈。三是推進社區教育資訊化。鼓勵各級各類學校和社會教育培訓機構向社區開放數字化學習資源及服務,推進各地網上學習平臺互聯互通和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建設與共用,為居民提供線上線下多種形式的學習支援服務。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