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國興正在打磨黃金擺件。中工網記者朱晶晶攝
沈國興作品《八仙神葫》 中工網記者朱晶晶攝
十年磨一劍
沈國興嶄露頭角是在1997年。當時,無錫靈山要製作3500尊純金的靈山小金佛擺件,價值高達6000多萬元,老鳳祥去投標了。設計製作任務落在沈國興和他的師兄身上。兩人去無錫實地看大佛。“當時大佛還沒完工呢,搭著腳手架。”沈國興説,兩人要了大佛的小樣、圖片,加上實地查看,將平面的圖片變成了立體 的擺件,兩人回來花了一星期做出了實樣。他們的作品被佛教協會趙樸初先生從一百多件投標作品中一眼看中。這個項目為老鳳祥創造了537萬元的經濟效益,在 1997年,這可不是小數目,沈國興令人刮目相看。
成功的背後是默默地付出。在學藝階段,沈國興虛心學習、刻苦鑽研,打下紮實的基本功。從 1987年到1997年,整整十年間,他每天做的就是鑿、挑、撥、彈、扳……絲毫不敢馬虎。人物的五官細節、髮絲、衣褶……細微之處全憑一刀刀、一錘錘刻 畫出來。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才能完成一個作品。10年練得心靜如水,10年練就好手藝。金銀細工,需要動手、動腦、還需要耐心,更需要悟性。但沈國興 套用歐陽修筆下《賣油翁》的話:“無他,惟手熟爾”,實在要他講成功地奧秘,他説需要“心靜,坐得住”。
為觀音像四上普陀山
幾十年來,沈國興繼承中國金銀細工製作技藝的精華,努力探索擴大傳統工藝的表現範圍和規模,設計製作了一批代表中國金銀細工技藝頂尖水準的精品。2001年,大件組承接了製作一尊重12公斤、高88釐米的觀音金像的項目,這是建廠以來規模最大的觀音像。為了生動地表現觀音像的神韻,沈國興搜尋、研究了大量的國內外寺廟的佛像造型,四上普陀山,十五次修改設計樣稿。
沈國興與同事第一次上普陀山,從各種角度觀察觀音像,拍了許多照,回來先做了個泥塑。觀音的面容和眼神如何表現,還得細細觀察。沈國興第二次上山,這次專門租了一條船,站在船上,遠看近看左看右看,在本子上寫寫畫畫。樣品完成後送到客戶面前,對方提出 一個苛刻的修改意見:觀音像要跟普陀山觀音那樣,視角180度範圍內都顯出對你微笑的效果。沈國興三上普陀山,專門觀察觀音像的眼神和笑容。沈國興發現, 普陀山觀音像體積大,距離遠,宏觀性和模糊感加強了微笑的效果。但擺放在客廳的觀音像體積小距離近,看上去就顯得“木”。
怎麼辦,沈國興陷入了沉思,普陀山觀音像的眼珠是凹陷的,因為形體大,又是遠觀,模糊感使站在不同角度的人都會覺得觀音在對著自己笑;而擺在客廳的觀音像體積小,距離近,看得清清楚楚,眼珠凹陷,就無神;從側面看,怎麼會有“對著你笑”的效果。沈國興於是四上普陀山,再思考再琢磨。深思熟慮後,沈國興作了最大膽的修改,將觀音像的眼珠雕刻成突出的,並對眼部進行誇張處理。四上普陀山,十五次修改設計樣稿,最終完成的一剎那,同事們歡呼起來:不管從什麼角度看觀音的眼睛,她都對著你笑!客戶對沈國興的作品非常滿意。
眼前這個世界充滿誘惑,最難做到的莫過於靜下心來研究一樣東西。金銀擺件絢麗奪目,但雕刻金子的人卻是寂寞的。沈國興日復一日坐在工場裏低頭搞設計製作,每天重復著鑿、挑、撥、彈、扳等一系列動作,將一塊塊金片打造成造型各異、精巧絕倫的黃金擺件。他能把一塊普通的金皮打造成薄如蟬翼、細如毫發的黃金擺件,他能將受損的遼代金器“整舊如舊”,使之煥發新的活力,他是一個在“快餐時代”堅守傳統手藝的金匠。
當問起沈國興哪個是他最滿意的作品時,他笑著搖了搖頭。他説自己仍在不斷進行創作,希望能將文化底蘊融入作品之中,再用傳統手藝技巧藝展現出來,多做一些老百姓喜歡的東西,多做一些可以真正留世的佳作。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