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辦案也要工匠精神

2016年07月25日 09:14:18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偵查辦案是一項“難差事”,形成完整的證據鏈條絕非一夕之功。只有信守“工匠精神”,才有可能辦好案件這個高難度的“産品”

  近期,北京警方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碰瓷”敲詐勒索違法犯罪活動展開專項行動,一舉打掉3個“碰瓷”團夥,抓獲犯罪嫌疑人47名。在普通群眾看來,這是一起“簡單”的刑事案件,但從犯罪偵查角度來看,結案的背後,是民警一個月裏數千次的跟蹤取證,從長達幾千個小時的數據資料中甄別犯罪證據,在成百上千人中厘清犯罪團夥構成,蒐集分析上萬條分散資訊抓住概率1‰有效的線索……這種“數千次、幾千個小時、上萬條資訊”的專注堅持,就是警方在執法辦案中體現出的“工匠精神”。

  事實上,警方辦案所打造的是一種特殊的高難度“産品”,事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和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事關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程度。不僅“碰瓷”,大多數團夥性質的犯罪往往組織嚴密、分工明確、作案地域性廣、隱蔽性極強,單純搜尋線索已非易事,要想將整個團夥的證據鏈採集完整且固定,複雜程度不難想像,技術難度非常大。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警方辦案面臨的壓力和挑戰與日俱增。一方面,刑事案件持續高發,“案多人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辦案民警長期處於超負荷、精神極度緊張的工作狀態;另一方面,犯罪的隱蔽性、流竄性、組織化、智慧化特徵越發突出,新型犯罪不斷涌現,疑難案件增多,對辦案能力提出了挑戰。加之我國司法改革不斷深入,偵查工作逐漸轉向以審判為中心,對偵查取證、執法規範、法律適用等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案件偵辦不僅要合乎法律程式,事實清楚、證據充分,更要經過來自內部法制部門、督察部門以及外部檢察機關等多層次的檢察監督,確保每起案件都經得起法律的檢驗,做到案不漏人、人不漏罪。

  “工匠精神”代表著一種精雕細琢、專注堅持、永不言棄的工作理念。偵查辦案是一項“細差事”,偵查活動能否順利開展與辦案民警的專業能力直接相關。便衣偵查、跟蹤守候、追緝抓捕、案件串並、法律定性……只有熟練掌握這些“精益求精”的專業技能,才能夠真正地“辦好案”;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盡棄。

  偵查辦案也是一份“苦差事”。犯罪嫌疑人常常晝夜不定,辦案民警需開啟24小時工作模式,蹲守、查證、抓捕過程中的艱辛和危險更是外人所不能體會。如果沒有對工作高度負責的態度和專注堅持的精神,案件幾乎不可能辦下去。

  偵查辦案還是一件“難差事”。上千條線索的逐條比對分析,落了一條就可能再無機會。線索落地跟進,基礎資訊隨時變化,可能需要無數次重新再來;每一個法律環節都必須環環相扣、嚴絲合縫,證據合法充分,證據鏈完整有效,少一環都可能無從繼續。面對這樣的“難”,辦案民警需要有“不輕言放棄”的意志品質。

  在這個意義上,公安機關需要培養更多的“工匠”警察,創造一個個像“便衣老李”“神探張惠領”一樣的“工匠”品牌;社會需要弘揚彌足珍貴的“工匠精神”,讓有“工匠精神”的公安民警獲得社會的崇敬與尊重。這樣,才能促進執法者不斷提升品質,讓每一道工序更加嚴格地運作在法律框架下,讓每一位公安民警都成為捍衛法律、守護法治的精工名匠。

  《 人民日報 》( 2016年07月25日 05 版)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