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遺體捐獻多重困境:醫用遺體不足志願者常走彎路

2016年04月06日 06:00:13  來源:新京報
字號:    

  原標題:北京遺體捐獻17年 多重困境待解

  遺體捐獻多重困境:醫用遺體不足志願者常走彎路

  4月3日,北京長青園。生命紀念碑前,一位市民前來悼念親人。新京報記者 盧淑嬋 攝

  遺體捐獻多重困境:醫用遺體不足志願者常走彎路

  2013年9月17日,北京一對老夫妻展示遺體捐獻紀念證書。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清明節前夕,北京朝陽長青園生命紀念碑刻上了第2096個名字。

  據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市已有19908人報名志願捐獻遺體,其中2097人實現了遺體捐獻(尚有一名捐獻者名字沒刻上墓碑)。

  諸多問題依舊困惑著捐獻者:遺體怎麼捐獻?醫院、高校誰來接收?器官捐獻和遺體捐獻能否一起?遺體利用之後如何處理?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北京市遺體捐獻人數不足,教學、科研需求難以滿足;器官捐獻與遺體捐獻分離,醫院與高校缺乏有效合作;相關法規缺失,遺體後續使用情況親屬無法知曉。

  2097名捐獻者與3所捐獻站

  3月29日,朝陽區長青園,生命紀念碑旁已擺滿了鮮花和祭品。紀念碑主碑形似“雙手托舉著的心”,周圍環繞著一座座刻滿名字的小紀念碑。

  墓碑上2096個名字,都是北京市遺體志願捐獻者,他們沒有骨灰沒有墓地,每一個名字背後都牽動著一個甚至是幾個家庭。每逢清明,遺體捐獻者的家屬們都來此緬懷祭奠親人。

  清明節前夕,家住望京的退休教師劉三元和老伴坐了三個多小時的車,來到長青園。劉三元的二哥劉魁元是一名遺體捐獻者,今年3月劉魁元的名字剛被刻上紀念碑。

  劉三元彎著腰,手裏捏著一朵黃色的雛菊,他要把花朵貼在紀念碑上部第二行中間的名字上,如今那是劉魁元留在這世上唯一印記。

  “我們兄弟情深。”劉三元説。還記得二哥劉魁元是2008年辦的遺體捐獻手續,去年9月1日去世,告別儀式結束後,遺體就被送到了首都醫科大學。

  “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遺體捐獻者在過世8小時內急速冷凍到零下30℃保存,在教學使用時再復溫到4℃,讓學生能在最接近真實的人體上進行模擬手術訓練。

  據公開數據顯示,1999年至今,北京市已有19908人報名志願捐獻遺體,其中10729人辦理了公證,2097人實現了遺體捐獻(尚有一名捐獻者名字沒刻上墓碑)。2015年,全市接受了235具捐獻的遺體。

  首都醫科大學正是北京三所志願捐獻遺體登記接受站之一,另外兩所是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和北京大學醫學部。

  北京解剖協會秘書長司銀楚介紹,北京高校每年的教學需求巨大,北京市的捐獻者數量還遠遠不夠。那些不是捐獻單位的院校根本沒有屍體來源,學生上課無法實際操作。

  司銀楚認為,增加捐獻點很有必要,1999年之前,北京醫學高校,尚可4名學生解剖使用一具遺體,現在要16名學生實操一具遺體。

  遺體捐獻要去哪兒?

  在捐獻點數量少、捐獻人數不足的同時,很多人想捐卻不知道怎樣捐。

  按照1999年《北京市接受志願捐獻遺體暫行辦法》,北京市遺體捐獻的具體程式是:申請登記的捐獻者,須到接受站點領取並填寫捐獻登記表,後由申請者本人到公證處辦理公證手續,然後再把表格交回登記接受站。

  今年80歲的王光環(化名)老人家住北三環,多年前被查出隱性乳腺癌。

  “當時輾轉了多家醫院,治療效果也不錯,那時我就決定要把遺體捐獻給醫院。”王光環説。

  由於網上捐獻點電話沒打通,3月30日一大早,王光環來到了北醫三院,問了一圈兒也沒得到答案。“他們也不知道遺體捐獻怎麼辦,只是説不在他們那裏,讓我到學校問。”

  北醫三院與北大醫學部相鄰,1.5公里的路程,王光環歇歇走走,花了半個小時。在校園裏,她又問了多人,爬上了解剖樓三樓,才找到北京大學醫學部志願捐獻遺體登記接受站。

  到了具體捐獻流程就簡單多了。北京大學醫學部志願捐獻遺體接受站工作人員介紹,捐獻人病故後,家屬電話告知遺體接受站,接受站核實醫院開具的死亡證明,按照家屬意願商議接受時間,醫院聯繫殯儀館派專用車輛接受遺體。

  王光環對工作人員説起一早在醫院的遭遇,提出紅十字會、醫院、高校之間缺少配合,醫院也應開展遺體捐獻的宣傳工作。

  由於遺體捐獻主要是用來作為高校教學使用,醫院不接受遺體捐獻。王光環的想法讓接受站的工作人員也頗為無奈,“醫院與學校的聯繫合作,也不是我們説了算的。”

  遺體使用與“尊重”

  除了不知道怎樣捐,網上時常爆出的捐獻遺體後的丟胳膊少腿,亂丟棄現象,也讓王光環憂慮重重。

  據媒體公開報道,2015年2月,山東大學醫學院在解剖室拆遷時,部分待火化的人體標本混在渣土中,被運出學校。之後,這些人體標本在5公里外的某村被發現,在網路引起廣泛關注。

  對於遺體使用的流程,首都醫科大學遺體接受站的王老師稱,其實遺體捐獻後,就和家屬沒有任何關係了,也沒有骨灰。

  根據教學科研的需要,價值大的遺體會長期保留。例如比較特殊的鏡面人(所有內臟跟正常人相反),會永久保存。

  北京大學醫學部志願接受站工作人員介紹,按照教學計劃,接受遺體後,先做防腐固定處理入庫,根據教學進度往前提,使用結束之後,就送去火化,整個時間4到5年。

  對於遺體利用完之後如何處理?三家遺體接受站都稱,使用過程中不會出現不尊重遺體的情況,遺體最終都會火化,火化之前會縫合好,這是規矩。

  司銀楚也表示,遺體解剖後都會用一個袋子保存好,以便以後整具屍體一起火化,包括解剖小的組織也會保留。

  遺體捐獻不等於器官捐獻

  日常遺體捐獻當中,有人既有遺體捐獻也有器官捐獻的意願,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在志願捐獻遺體登記接受站,王光環也希望自己能用的器官得到利用。

  實際上器官捐獻和遺體捐獻是兩回事,接受站工作人員介紹,器官捐獻是用於臨床治療,遺體捐獻主要為醫學院教學所用。

  按照慣例,器官捐獻年齡需要滿18周歲且不超過65歲,人體器官的年齡與人的年齡一樣,年齡過高的器官,其功能已經衰退,將這樣的器官移植到患者身上無法起到救命的作用。

  也有特殊情況,就是角膜捐獻可以和遺體捐獻一起。工作人員解釋,角膜捐獻只是將眼球的一部分組織摘掉,對整個遺體防腐固定教學都沒有多大影響。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在北京雖然遺體捐獻和器官捐獻都是由市紅十字會牽頭及管理的,但具體工作仍是分開進行。

  3月31日下午,北京市紅十字會志願捐獻遺體工作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稱,具體遺體捐獻情況需要諮詢各個接受站,“我們只負責協調處理問題,器官捐獻也是由紅十字會的另外辦公室負責,現在還在籌備中。”

  目前,北京紅十字會也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還在籌建中的器官捐獻管理中心此前就公開表示,若捐獻人有遺體捐獻和器官捐獻的雙重意願,他們可一併負責。

  ■ 遺體捐獻指南

  三個捐獻站

  北京大學醫學部解剖樓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解剖樓

  首都醫科大學形態樓

  捐獻流程

  申請登記:家屬或捐獻者本人持遺體捐獻者本人的身份證領取北京市公民志願捐獻遺體“申請登記表”,一式三份。

  公證:填表後,需家人簽字,由遺體捐獻本人到公證處(北京市任何一處)免費公證。公證後,把捐獻表和公證處頒發的遺體捐獻公證書交回(可郵寄)到捐獻登記處。

  選擇捐獻站:捐獻者按照意願,可選擇向三家任何一家捐獻站捐獻遺體。

  新京報記者 趙吉翔 實習生 董蘭蘭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