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二孩“小明”成長的煩惱——代表委員為“全面二孩”支招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 陳弘毅 潘旭 董小紅 宋玉萌
“哇——”嬰兒“小明”在2016年的某一天,向這個世界發出了他的第一聲啼哭。
看著“小明”熟睡中可愛的小臉蛋,媽媽激動之餘又不免有些擔憂:作為“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後出生的小朋友,“小明”接下來的生活一定會比上一代人更好,然而他的到來也是否會給家裏帶來一些“煩惱”呢?
兩會中,代表委員們也正為“小明”們未來的生活激烈地討論著。
“不敢生”還會成為一個“糾結點”嗎?
“小明”媽媽回想起之前的“糾結”。“小明”的哥哥大明已經3歲了。去年放開“全面二孩”的消息一齣,“小明”媽媽要一個“猴寶寶”的計劃就提上了日程。但是,她卻不敢在單位裏公佈這件事。“如果讓領導知道了,肯定會把我調到後勤部門,收入要差一大截。很多單位過去招聘女員工時只問是否已生育,現在還要旁敲側擊地問應聘者是否已經生了二孩。”
【代表委員説】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婦聯副主席孟曉駟説,二孩政策實施後,如何平衡個人利益與企業的現實困難,女性就業者的二孩權益如何保障,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許多婦女並非“不想生”,而是“不敢生”,因為顧慮就業困難、經濟負擔、照料負擔等因素。
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女子學院女性學系教授孫曉梅建議,應成立反歧視的立法和專門機構,不得在招聘過程中要求女性求職者提供婚姻和生育狀況的資訊,不得因女職工在應聘時沒有如實陳述婚育資訊而對其進行懲戒或者解除勞動合同。
婦産科會面臨擁擠嗎?
“小明”媽媽得知自己再次懷孕,可高興了。可當她和爸爸到婦産醫院産檢時傻了眼:一些知名三甲醫院的婦産科早已“一床難求”,二孩寶寶帶來的“生育潮”讓原本緊張的産科資源更加稀缺。
【代表委員説】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甘孜州人民醫院麻醉科主任英措説:“二孩放開後,伴隨著新生人口數量的增加,房屋、教育和各種基礎設施投資會成倍增長,在二孩放開的最近幾年裏,很可能會帶動一批‘二孩經濟’的火爆,比如育嬰師、助産士、月嫂等等。而且,現代家長觀念也變了,都願意給孩子“最好的”,購買和使用更優質、更環保、更健康的産品,將會成為未來幾年‘二孩經濟’的熱點。”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人民醫院副院長張德明建議加強産科醫療服務體系應對“全面二孩”到來的生育需求:“目前,産科住院床位難求,産科門診人流如織。有的産科,其住院人數,年均增長近50%;即使床位擴增了85%,仍需加床運作,床位使用率長期高達110%以上。我國孕産婦數量多,就醫需求量大,但我國産科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産科醫務人員短缺40%以上,建議國家加強産科醫療服務體系建設。”
兒科醫療資源還緊張嗎?
“小明”一天晚上突然高燒不止,小臉通紅。“小明”爸媽可嚇壞了,趕緊抱著他打車前往兒童醫院。到了醫院,急診科早已如同“戰場”一般,擠滿了人。醫生護士忙得團團轉,只能等上一兩個小時。
【代表委員説】
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將解決兒科醫生短缺的途徑概況為“四個加強”——一是加強兒科醫療服務體系的建設;二是加強兒科人才的培養;三是加強政策保障;四是加強兒童疾病的預防。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立醫院副院長翁國星等認為:“三乙以上的綜合性醫院,可以考慮從其他與小兒常見病症相關聯的科室抽調醫生組成兒童醫學中心,通過加強兒科方面的專業培訓來充實醫資。同時要在績效考評、職務晉陞上向兒科醫生加以傾斜。”
教育資源做好準備了嗎?
關於學前教育問題,“小明”媽媽現在就已經開始擔心: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有關方面預計每年會新增300萬名兒童,這就意味著3年後會增加900萬個兒童在幼兒園讀書。按照教育部3月初發佈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一所幼兒園規模一般不超過360人,幼兒園仍然存在巨大缺口。
【代表委員説】
全國人大代表、宇華教育集團董事長李光宇建議,目前全國一半以上的幼兒園為民辦幼兒園,入園難、入園貴成為父母生育二孩前不得不憂慮的因素,因此,應考慮推行學前3年全免費教育,同時大幅提升學前教育經費佔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的比例。
孟曉駟建議,要大力發展公共托幼設施和服務,特別是完善零到三歲孩子托幼設施及服務,加強對托幼服務的職業培訓和政府監管。要出臺激勵措施,促進工作與家庭平衡。完善生育保險制度;推行男女共用的帶薪育兒假,鼓勵男女共同分擔育兒責任;出臺降低企業雇傭女性用工成本的積極措施。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説,將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積極支援企事業單位舉辦幼兒園,採用政府購買的措施來扶持民辦幼兒園,還可以根據學齡人口的變化,在有條件的小學附屬辦學前班。此外,多種形式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還要加大學前教育教師的招生培養,加速在職學前教育人員培訓。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