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退休官員變身新鄉賢 南昌市原市長還鄉做農夫

2016年03月13日 16:42:50  來源:半月談
字號: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三五規劃剛要(草案)》中,都把“推進城鄉協調發展”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還提到當下一個很熱的詞:“新鄉賢文化”。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員錢念孫認為,繼承中國傳統的鄉賢文化,讓官員、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還鄉”,可以實現寶貴人才資源從鄉村流出到返回鄉村的良性迴圈,有利於整個社會可持續協調發展。

  錢念孫提出, 為張揚先賢文化,鼓勵“告老還鄉”,國家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

退休官員變身新鄉賢 南昌市原市長還鄉做農夫

南昌市原市長李豆羅和西湖李家村民們一起插秧

  市長還鄉做“農夫”

  “無論官有多大,不論你走多遠,不管你掙多少錢,總是要葉落歸根的。”2010年,告別政壇後,生在農村、長在農村、長期從事農村工作的李豆羅,回到江西南昌市進賢縣前坊鎮西湖李家,帶領當地村民建設美麗家鄉。

  6年來,按照“先村容,後文化,再産業”的步驟一步步推進,西湖李家“樹繞村莊,水滿陂塘”的村容村貌基本形成;在孝悌文化、節慶文化熏陶下,敬老愛幼、文明禮讓、鄰里和睦蔚然成風;以農耕文化、民俗風情為特色的鄉村旅遊産業紅紅火火。

  二十離家六十回,田間戴月荷鋤歸

  20多歲離開西湖李家,從鄉鎮黨委書記一直幹到南昌市市長,最後又擔任南昌市人大常委會主任。2010年1月,結束最後一場報告,李豆羅當天下午就返回家鄉。 用他自己的話説:“從農民到市長,走過了40年;從市長到農民,只用了4小時。”

  擔任市長時,他的足跡遍及千家萬戶,在任上清理整治了940條大街小巷,被市民親切地稱為“平民市長”。做回農民,他不是想當隱士,而是要續寫40年前未盡的規劃,把西湖李家建成宋朝著名詞人秦觀的詞《行香子樹繞村莊》所描述的那樣: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遠遠圍墻,隱隱茅堂。飏青旗、流水橋旁……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6年彈指一揮間,如今,走進這個青嵐湖邊的小村莊,馬頭墻巍聳,紅石路蜿蜒,路旁、山岡、塘畔、湖灘,處處綠樹成蔭,夢想中的江南水鄉不過如此。

  40多年的官員生涯,李豆羅不改本色,犁田耕地、種菜打糧,樣樣農活都會幹。回到家鄉,他沒有“適應期”,人生第二季春意盎然。“樸居烏崗山邊,勝似隱士神仙,滿眼青山綠水,更有空氣新鮮,餐餐時令蔬菜,睡到太陽升天。”這句順口溜是他如今生活的寫照。

  “老幹部療養,團拜活動,我一概不參加。”李豆羅説,退休就要退得徹底,他就安心在家鄉做個農夫。

  農村就是農村,農村就要像農村

  在西湖李家,李豆羅的頭銜是新農村建設總顧問。這位一輩子沒脫離農民身份的官員,看到了當前農村存在的種種弊端,也找到了改變鄉村面貌的思路和辦法。

  “別人搞新農村,是搞城鎮化、工業化、現代化,我的理念是山水化、田園化、農耕文化。” 李豆羅説,“農村就是農村,農村就要像農村。”

  西湖李家有600多年的歷史,很多老房子破敗不堪。李豆羅不搞大拆大建,而是請來精通古建的施工隊,修舊如舊。400棟房子全都加了馬頭墻,修了紅石門樓,保留了古宅的建築風格。原本泥濘的村道,鋪設了一層紅石,甭管天晴下雨,均方便出行。

  上世紀70年代,村裏的樹木砍伐殆盡。李豆羅帶領村民植樹造林,房前屋後、田邊路旁、荒坡山地,前前後後種了50多萬棵樹。

  “上半年水漫金山,下半年如同火焰山。”西湖李家降雨量極不平衡,十幾口山塘是重要的調節器。“所有山塘水庫都深挖了一遍,雨季蓄住更多的水,旱季有更多水源。既防汛又抗旱,和當前國家倡導的海綿城市理念一致。”李豆羅説。

  和很多村莊一樣,西湖李家以前也是人畜混居,村民的房屋周圍搭建牛欄、豬圈、狗窩、鴨棚,不僅有礙觀瞻,更影響衛生。改變千百年來的傳統談何容易?李豆羅和村民鬥智鬥勇,硬是把牛欄、豬圈等附屬設施拆除了,在村外集中建牛欄8處,實現人畜分離。農戶家庭建造三格式化糞池,還新建了12座公共廁所。

  回憶這幾年,李豆羅總結説,房屋修了一遍,道路鋪了一遍,山塘水庫挖了一遍,田地平整了一遍,荒山綠了一遍。當初提出“紅石路、馬頭墻、碧綠水、滿村樹”,字字不落空。

  傳承文明,留住鄉愁

  數千年的農耕文化是華夏文化之魂。歷時3年,足跡遍佈方圓數百里,收集了3000多件展品,西湖李家的農博館濃縮了中國農耕文化的精華。

  從犁、谷耙、鐮刀、水車等各類農具,到蓑衣、木桶、竹筐等各種用具;從搖籃、花床等各種寢具,到飯蒸、茶壺、水缸等各類飲食用具;從米鋪、茶鋪、匠舖到碾房、油坊等各類作坊,一應俱全。

  李豆羅説,要讓城裏人來了有看頭,鄉下人看了有想頭,老年人看了回味無窮,年輕人看了長知識。

  農博館之外,“農夫草堂”也是西湖李家一道風景線。佔地1800多平方米,上下三層,全由紅石建造。草堂建成之後,成了村裏的文化藝術中心,不僅收藏了數千冊圖書,還藏有眾多文化名家的書畫作品和國際友人的題詞。2013年,第四屆國際楹聯文化藝術節的舉辦,讓西湖李家的“農夫草堂”享譽全國。

  百善孝為先。在西湖李家,新修的馬頭墻和紅石門樓上,刻上了“二十四孝”、“三字經”和“李氏名人”圖像和故事,潛移默化,弘揚傳統美德。“村規民約”、“文明村民八不準”陸續頒布,村史、家譜逐步完善。每年一次的“好婆媳”、“好父子”、“長壽老人”、“優秀村民”、“優秀少年”等表彰評優活動,更讓敬老愛幼、和諧禮讓蔚然成風。

  年輕人愛過“洋節”刺痛李豆羅的心。在李豆羅的張羅下,50多年沒劃過的龍舟重新劃起來了,30多年沒舞的板凳龍又舞起來了。如今,清明節有集體祭祀,端午節有龍舟賽,中秋節有燒聖塔。最熱鬧的要數大年初一,早上9點開始團拜,團拜之後是評優表彰會,接下來慈善募捐和百桌年飯,下午上族譜,晚上舞龍燈,到後半夜才能平靜下來。

  好苦、好累、好氣,好欣慰

  500多戶2200多人,品行性格各異,想法千奇百怪。面對揣測、質疑,沒有堅強的毅力、坦蕩的胸懷,像李豆羅這樣沒有本村戶籍、田産的退休官員,很容易選擇一走了之。

  “好苦、好累、好氣。”回想起返鄉6年的各种經歷,李豆羅脫口而出。

  好苦,苦的是沒錢做事、沒人做事。“當市長時,打個電話,就有人把事情落實好。回來之後,除了幾個老夥計,沒錢誰也指揮不動。”因為到處籌措建設資金,李豆羅自嘲現在是南昌市最大的乞丐。

  好累。“白天抓進度,晚上忙調度,半夜找思路,早上想出路。”李豆羅説,他就像一個哨兵、一隻老鷹,所有項目都要盯著。

  苦和累都不算什麼,一些村民的不理解和無端揣測最傷他的心。有的人甚至説,李豆羅退休了在外面撈不到錢了,現在又回村子裏繼續貪了。

  “所有資金不進西湖李家,讓鎮財政所管賬,信用社管錢。工程款最後要鎮長簽字,財政所開轉賬支票才能提現。”經歷過大風大雨的李豆羅在管錢的問題上毫不含糊。為避嫌,他還規定西湖李家的人可以打工,但不可包工程。

  而他本人,不領一分錢工資,住林場的集體宿舍,一日三餐在食堂吃。有些人想來西湖李家看李豆羅的“別墅”,總是失望而歸。

  “不過,最大的感受是好欣慰。”幾句牢騷後,李豆羅話鋒一轉,“是非終有日,公道自在人心。”

  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西湖李家鄉村旅遊業蓬勃發展,不久前被授予4A級景區。鄉村旅遊帶動餐飲業和土特農産品銷售,村民人人有事做,個個有錢賺。另外,每考取一名大學生,村集體給予5000元獎勵,老人去世給予2000元喪葬補貼。

  更讓李豆羅欣慰的是,民風更加淳樸了:“村裏只有上大學的,沒有蹲大牢的;只有互相幫助的,沒有打架鬧事的;只有尊老愛幼的,沒有不認爹娘的。”

  “産業還沒真正發展起來,過完春節大部分年輕人仍然外出經商、務工,西湖李家還只是個‘半空心村’。”談到缺憾,李豆羅説,建設尚未掃尾,管理還沒開頭,産業沒摸到頭,“水只燒到70度,還差30度”。

  “古村神韻,田園稻香,塘中蓮藕,山間鷺翔,農家飯菜,湖邊泳場。”為了心目中的西湖李家,李豆羅這位新鄉賢還在繼續努力著。

  記者 沈洋

  綜合《半月談內部版》

[責任編輯:張玲]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