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12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要推動形成綠色生産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態環境。要持之以恒,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
李克強:推動形成綠色生産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態環境。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今後五年,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特別是治理大氣污染取得明顯進展,地級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超過80%。我們要持之以恒,建設天藍、 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越是經濟下滑越要保持綠色發展定力。
來自記者會的聲音:
環保部部長陳吉寧:環境問題既涉及到人與自然關係問題,我們怎麼看待自然、怎麼對待自然,也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就是我們這一代給我們下一代留下什麼自然財富。所以總書記是從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論”,也提出了“綠色發展”這樣一個理念,指出環境就是民生,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
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發言人傅瑩:我們人大環資委的主任委員都很少笑,真是我覺得他壓力山大。2016年就是今年1月1日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就實施了,現在的問題是這部嚴格的新修訂的法律要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實。但是任何治理它都是有代價的,所以要平衡個人利益、局部利益還有整體利益。這個是一個難題。
全國政協委員、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有些地方確實是出現了當前經濟下滑,一些企業效益下滑和財政的增長增速放緩。在這種情況下確實治污和環境保護的壓力在減緩,這是一個觀念問題。我認為把經濟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對立開來,這是不太妥貼的,我覺得也是不正確的,我認為越是經濟下滑越要保持綠色發展的定力。
綠色發展,既是挑戰,更是發展機遇!
來自專家的聲音:
財經作家吳曉波:在一個國家進入到後工業革命時期以後,企業的發展和環境保護將會由一對矛盾體變成一個共生競合的一個狀況,我認為這是一個國家進步的一個基本的標誌。對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的一些投入,會讓這個産業的傳統路徑發生一個重大的變化,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向。所以我覺得所有的企業不應該再把綠色環保變成自己發展的一個包袱,必須要順應這樣的一個變革,甚至能夠把綠色環保變成企業發展一個新的動力。
來自代表委員的聲音: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綠色發展跟現在國家提出的去産能是緊密結合的。因為我們現在有大量的高污染的、高耗能的、落後的産能,這部分産能一旦能夠通過各種各樣的政策,加快淘汰的話,那麼,綠色的新的投資的機遇就會凸顯出來。比如説在德國,在他們的母親河萊茵河畔,他們仍然在煉鋼,用最先進的技術在煉鋼,經過調研我發現,他們的鋼鐵廠的降塵量比我們城市內部的汽車的交通所帶來的降塵量還要低,只是汽車交通降塵量的一半。如果中國的鋼鐵包括水泥,這部分産能經過若干年的努力,能夠把內地的落後産能淘汰掉,用德國式的最先進的技術來生産,那麼我們的這些産能能夠綠化,北京市的居民的空氣品質的感受,將會大大的改善。産業的發展也能夠提升,整個的轉型升級的過程,也會推動投資。所以,綠色發展事實上是中國經濟的一個增長點。政府需要在淘汰落後産能方面先推一把。一旦政府這一隻手推下去之後,整個的産能升級,整個的綠色發展市場機制就可以啟動起來,政府要推一把的一個關鍵就是要在淘汰落後産能的過程中,要給比如説下崗的職工,還有相關的債權人,沒有投資回報的債權人提供一定的補償,讓這個過程帶來的痛苦能夠降到最低。
綠色發展,補短板刻不容緩。政策上該如何發力?
來自代表委員的聲音:
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磨長英:生態環境的改善,建議增加制定差別化的生態補償政策。現在這個補償政策太低了,只有機制是不行的,必須出臺政策。我們上游往下游送的水都是這麼乾淨,但是我們補償太低了,全國一個標準補償是不應該的,一畝地才補15塊錢,那種生態林,誰不去砍啊!所以我覺得應該出臺政策不僅僅是出臺機制,同時應該增加生態經濟和生態産業的政策,讓我們更多的企業投入到生態經濟和産業。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 白克力:霧霾問題的解決,需要通過能源領域供給側結構改革。今後乃至整個“十三五”時期,多措並舉去産能,首要的就是嚴控煤炭新增産能。今年開始三年內原則上停止審批新建煤礦項目,全年力爭關閉落後的煤礦一千處以上,合計産能是6000萬噸。積極發展水電,加快水電基地建設,安全高效發展核電,穩步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
全國政協委員劉炳江:這涉及到電力、天然氣、熱力等價格體制改革。所以我們非常相信如果在價格改革到位的情況下,大家齊心協力都參加到治霾的行動中,而且是人人建設生態文明這個理念,我們非常自信我們國家這個霾的治理,基本消除霾的問題,一定比發達國家來的快,來的早。我最關心的問題是,能源供給側的改革問題,具體的來説,怎麼改革價格體系,大力推動天然氣和電力替代採暖期間量大面廣的小鍋爐,煤炭的替代的問題,這是目前比較突出的問題,這個不解決霧霾是比較難以解決的。
全國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助理霍學喜:支撐綠色産業發展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創新,包括理念的創新、技術的創新,你沒有技術進步,綠色不了。産品的創新,工藝的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等等,包括消費理念的創新。你比如説我們要生産出環保的汽車,那涉及到整個生産線的創新,是整合創新,技術模式和整個工藝模式創新,所以要出臺支援創新的政策。
綠色發展,企業該怎麼做?綠色環保恰恰是當下企業發展的最新動力。
來自企業家的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寶麗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寧遠喜:我們希望在南海邊,建立一個利用廣東獨特的區位優勢,我們把中國的電力行業,裝備製造業,還有包括建設運營的水準,要全面的向更高的層次去推進和邁進,我們希望全面地刷新在節能和減排,在環保和節約能源兩個維度,包括配合美麗中國我們也推出了最美麗的電廠。我們要刷新行業的最優記錄,就是單位煤耗要創新低,低到什麼程度呢,就是發一度電,單位煤耗只要268克標準煤。那我們要比平均煤耗低42克,低了百分之十幾之多。如果一年按5000運作小時來測算的話,一年要為國家節約42萬噸的標準煤,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
全國人大代表、波司登集團董事長高德康:我們有幾百家的供應商和加工商,我們都提出要把生態文明的綠色製造融合到企業的戰略中,把生態的責任意識滲透到企業的經營各個流程當中去,那麼實現我們全過程綠色管理。同時我們也引導帶動我們上游的供應商和下游的加工廠,同時做好節能減排、技術創新和綠色生産,為我們的消費者多提供更多的優質的差異化的綠色産品,也讓我們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責任編輯:李學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