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場硬仗——代表委員熱議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講話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記者安蓓、李延霞、吳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要按照‘三去一降一補’要求,加快産業結構調整”“在貫徹新發展理念中尋找機遇、打造亮點、拓展優勢”……
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一些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指明瞭道路和方向,堅定了決心與信心。
做好“加減法” 加快産業結構調整
“要把握好‘加法’和‘減法’、當前和長遠、力度和節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以銳意進取、敢於擔當的精神狀態,腳踏實地、真抓實幹的工作作風,打贏這場硬仗。”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代表團參加審議時説。
化解過剩産能是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3月8日下午,圍繞“積極穩妥做好去産能過程中的人員安置工作紮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題,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提案辦理協商會舉行。
“要大力推進社保全國統籌,真正實現在哪就業,就在哪參加社會保障”;“要認真兌現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承諾,確保不讓一名下崗職工因去産能而沒飯吃”;“優化教育培訓,為再就業創造更大空間”……
“80%關於去産能的提案都與職工安置有關,這正説明做好去産能工作的複雜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信長星作為提案承辦單位負責人參加了協商會。“下一步將吸收建議完善政策,確保職工平穩過渡,改革順利推進。”
“去産能非做不可,不做可能會帶來更大損失;如果能按預期完成,將給經濟轉型升級帶來巨大空間。”全國政協委員李毅中説。
“在政策與市場調整的窗口期,加快新舊動能的轉換,儘快渡過陣痛期。”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省長張慶偉説,今年河北將壓減煉鐵産能1000萬噸、煉鋼産能800萬噸,力促一批産能加快出清。同時制定了詳細的職工安置方案,把企業社保繳費比例由3%降到1%,向企業發放失業保險金。
做好減法的同時,也要做好加法。全國人大代表、經濟學家辜勝阻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就是要把資源要素從産能過剩行業企業中釋放出來,為新興産業輸送更多勞動力、資本和技術。
“我們已經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嘗到了甜頭。”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阜寧縣委書記顧雲嶺説,作為傳統農業大縣,近幾年阜寧縣推進新興産業引領工業跨越趕超,去年風電裝備銷售額增長了102%,光伏産業銷售額增長了62%。“未來將進一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住機遇,贏得更多發展空間。”
“老百姓不是沒有需求,而是供應滿足不了需求。”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大通投資集團董事長李佔通説,中國有巨大的市場有待開發。企業要從需求出發,專業求精,做電飯鍋的企業好好把電飯鍋做好,做馬桶蓋的企業把馬桶蓋做好。”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宿遷廣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利平希望政府能夠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扮演“紅娘”的角色。“幫助引導企業通過並購、重組等形式強強聯手,做大做強。”
創新引領發展 加快培育新動能
3月5日,習近平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創新發展理念首要的是創新。要抓住時機,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在基礎科技領域作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要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引進和集聚人才,加快集聚一批站在行業科技前沿、具有國際視野的領軍人才。
“第一代伺服器銷路還很好,我們已投資12億元研發第二代,並開始規劃第三代。”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説,為了站在産業前沿,浪潮每年將銷售收入的7%至8%投向研發。“階段性目標是提升至10%。我們要確保核心技術和核心産品始終跑在用戶需求的前面。”
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60%、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達15%……“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提出的目標令人鼓舞。
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原子分子奈米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李家明説,今後五年,隨著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將逐步成為全社會普遍共識,科學知識、技術能力、科學管理等創新要素將極大豐富,對國民經濟形成巨大的推動力。
“創新是實實在在幹出來的。”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潘復生説,創新目標明確具體,創新措施針對性強,關鍵要實實在在推進這些措施,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
“十三五”期間,江蘇省將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産業科技創新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製造業基地。“這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義,也是企業應重點抓住的轉型升級支撐。”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經信委主任徐一平説。
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 釋放制度紅利
3月7日,習近平在黑龍江代表團參加審議時説,全面深化改革,衝破束縛各方面創造活力的體制機制障礙。
徐一平代表説,今年2月底,江蘇省打出降成本“組合拳”,通過32條具體措施降低企業用工、用能、用地、物流、融資、稅費、交易等成本,預計將為全省企業直接降低成本600億元左右。
“通過改革舉措,讓成本降下來,企業可以將更多資金投入創新研發,推動産業鏈從低端邁向中高端,達到供給側對需求側新的平衡,讓企業更好、更健康發展。”徐一平説。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歸根結底要落在“改革”二字。“我們必須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來矯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這樣才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説。
“十八大以來的簡政放權極大地激發了民營經濟的活力。”全國政協委員、三胞集團董事長袁亞非説,過去海外投資審批,少則三個月,多則一年。但2014年三胞集團收購一家英國公司時,從申報到完成審批,只用了兩個多月。“這樣的審批效率連外國人都很吃驚。”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教授白重恩説,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還是要讓企業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提高供給側效率和品質,需要簡政放權來使規則公平透明,需要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讓企業在優勝劣汰中找到發展方向,也需要政府更好發揮作用,創造公平良好的市場環境。”
全國政協委員、林達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曉林説,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電力、通信、石油、天然氣等行業準入門檻依然較高;行政事業性收費和仲介收費雖取消了不少,但還存在一些問題。“相信通過改革向深入推進,這些問題一定能夠解決。一個更加有利於創業創新的新時期將伴隨著‘十三五’大步前行。”
[責任編輯:李學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