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江澤慧
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部署,“十三五”期間政府要加大力度,紮實推進海洋強國建設。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生態文化協會會長江澤慧表示。
江澤慧説,人類居住的地球,三分之二的面積是海洋。海洋是地球上具有普遍關聯性的生態系統,海洋與陸地、海洋與人類、海洋與動植物種,是“物我共生”息息相關的生命共同體。全球大陸架總面積約為2700多萬平方千米,平均寬度約為75千米,約佔海洋總面積的8%、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8%。由於江河源源不斷地輸送陸地上豐富的營養物質,大陸架是海底沉積作用最為發育的地帶和礦藏與海洋資源最為富饒的海域,已發現有石油、煤、天然氣、銅、鐵等20多種礦産;其中已探明的石油儲量是整個地球石油儲量的三分之一。大陸架淺海區是人類生存的重要依託,大約90%的漁業資源來自這裡;現代人類開發海底油氣田、可燃冰,風能、潮汐等能源;利用陽光、沙灘和新鮮空氣,開闢海濱浴場和旅遊休閒勝地,更把提供淡水的需求寄託于海洋。
江澤慧指出,中國是陸海雙構的大國,所轄海域總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大陸海岸線18400千米,島嶼岸線15105.6千米,面積大於500平方米的島嶼數6811個。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在中國海開展大規模、全覆蓋的海洋地質地球物理系統調查和海底探測工作,突破中國海複雜地質條件下劃界的理論與技術瓶頸,構建了我國大陸架劃界技術體系。
江澤慧説,海洋這座巨大的生物質資源寶庫、能源儲備基地和最經濟的貿易交通命脈,是當今地球上人類可持續發展尚待開發的最後空間和戰略要地,以高度的生態文化自覺透視中國海藍色國土,至關人類終極關懷與海洋強國的戰略使命。
她建議,“十三五”期間政府加大力度,全覆蓋勘測界定中國海大陸架藍色國土海域面積、海底邊界,全方位勘查探明中國海大陸架的各類生物資源基本狀況和礦産資源基本儲量;加強中國海洋考古發掘,科學鑒定海底沉船、海底古城,創建數據庫、分類分級進行海洋生態文化遺産搶救性保護和修復,並對館藏中已經完成海洋考古流程的出水文物遺産,以海洋生態文化的視角作進一步深度挖掘,高度重視城鎮化進程中的沿海古市鎮、古村落海洋生態文化遺産保護及其傳承發展。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與自信,科學佐證中國海藍色國土的史實刻不容緩。做到心中有數、有理有據;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和全球治理,把握談判和話語權;維護中國海藍色國土權益,打擊外來入侵者、友善共贏合作者,中國海洋和諧社會與世界海洋和平秩序協同推進。
海洋生態文化的發展是人類認知海洋、善待海洋、經略海洋的過程。江澤慧最後建議,21世紀的中國要成為海洋大國、海洋強國,必須守護好中國海藍色國土並走向深海參與國際合作。立足國情,放眼國際,總攬全局,陸海統籌,確立中國海洋生態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在陸海資源開發利用上,應“以陸定海”;在陸海生態環境保護上,應“以海定陸”。將弘揚海洋生態文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緊密聯繫在一起,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合作機制與平臺,加快《中國海洋基本法》的立法進程,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和生態安全,共建共用世界海洋和平。
[責任編輯:郭碧娟]